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祁连山晚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的盆地记录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栋梁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6-03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方小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柴达木盆地  酒泉盆地  磁性地层学  地壳缩短变形
学位专业构造地质学
中文摘要青藏高原东北部受控于三大断裂系:阿尔金断裂系、东昆仑断裂系和祁连断裂系,该区域成为解决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部分,祁连山南北两侧的柴达木盆地和酒泉盆地新生代地层较发育,此两大盆地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场所。本文主要通过祁连山南北两侧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剖面和酒泉盆地榆木山地区肃南-榆木山剖面晚新生代地层系统的高精度磁性地层研究,揭示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剖面晚新生代地层年代约为:上油砂山组16.5-9.8 Ma;狮子沟组9.1-4.8 Ma;酒泉盆地肃南剖面晚新生代地层年代约为:白杨河组>27.07-<24.73 Ma,疏勒河组>13.51-<9.58 Ma;酒泉盆地榆木山剖面晚新生代地层年代约为:疏勒河组顶部约5.23 Ma,玉门砾岩约3.58-0.93 Ma,酒泉砾岩底部约0.84 Ma。柴达木盆地红沟子剖面及周边地区地震地层、钻探岩芯、岩性变化、沉积相、古水流、沉积速率、地层接触关系、断裂-生长地层分析等综合研究,揭示该区中新世以来经受七期构造隆升事件:~16.5、14.61-13.70、12.40-11.94、9.8-9.1、8.07-7.34、6.57-5.89、4.8-2.5 Ma,其中发生在~16.5、9.8-9.1和4.8-2.5 Ma的构造抬升事件最强烈,分别在盆地边缘形成显著的角度或平行不整合面及其相应的生长地层;而酒泉盆地榆木山地区渐新世以来经受了五期构造隆升事件:约早中新世初(<24.73->13.51 Ma)、~10、5.23-3.58、2.88-2.58和0.93-0.84 Ma,除约10Ma的构造抬升主要为地层沉积速率和沉积相变化外,其余均表现为显著的平行或角度不整合面。结合全盆地石油地震地质大剖面的平衡剖面恢复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地壳缩短变形可为分两个大的缓慢期和两个大的快速期,两个快速期分别为中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约42.8-31.5 Ma)和中中新世以来(约15.3-0 Ma),尤其约8-2.6 Ma以来最强烈,缓慢期缩短率小(<10%)、缩短速率低(约<0.3 mm/yr),快速期缩短率较大(>10%)、缩短速率较高(约>0.4 mm/yr),约2.5 Ma以来缩短率达到整个新生代缩短量的30%以上,且缩短速率急剧增加超过3 mm/yr;酒泉盆地可分为两个大的快速期和一个大的缓慢期:两个快速期分别为中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约40.2-33.4 Ma)和晚中新世以来(约8.3-0 Ma),缓慢期缩短率小(<20%)、缩短速率低(约<10 mm/kyr),快速期缩短率较大(>20%)、缩短速率较高(约>10 mm/yr),约3.66 Ma以来缩短率达到整个新生代缩短量的30%以上,且缩短速率急剧增加超过30 mm/kyr。综合剖面构造沉积研究和平衡剖面分析结果,它们共同表明祁连山南北两侧隆升基本同时进行,总体可分为两个大的旋回,而每个旋回内存在多期构造隆升事件,其中最后一个旋回,尤其~10-8 Ma以来祁连山产生了最快速的急剧隆升,形成今天的构造地貌格局,整个变形隆升过程基本上具有同步异幅特征,不存在过去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的东北向逐步生长机制。
索取号S000013
学科主题地质学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06-23
源URL[http://ir.itpcas.ac.cn/handle/131C11/1230]  
专题青藏高原研究所_图书馆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栋梁. 祁连山晚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的盆地记录[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青藏高原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