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区“黑土滩”次生植被形成的三阶段物种生态位与毒杂草繁殖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徐松鹤; 尚占环 |
出版日期 | 2019 |
卷号 | 27期号:04页码:949-955 |
关键词 | “黑土滩” 群落特征 生态位 毒杂草 无性繁殖 |
英文摘要 | 为了改善和治理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黑土滩",本文利用生态位理论,以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黑土滩"毒杂草次生植被形成三阶段群落特征为基础,分析了群落结构变化及毒杂草植被形成机理,提出了"剩余空间"概念。结果表明:随着"黑土滩"三阶段的演替,可食性牧草重要值降低。株型较小、对资源需求少的莎草科和禾本科物种与株型较大、对资源需求多的大型毒杂草相比,存活株数相对较多,生态位相对较宽。随着草地秃斑面积扩增,相似生活型的宽生态位物种会高度重叠,留出"剩余空间"。具有无性繁殖特征的多年生毒杂草会充分利用"剩余空间",加剧土壤养分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大土壤的空间异质性,从而形成"水热空洞效应"。本文提出了草地恢复可利用毒杂草作为先锋植物占据"剩余空间",再通过人工干预,逐步改良"黑土滩"的治理思路。 |
源URL | [http://210.75.249.4/handle/363003/60069] ![]() |
专题 |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3.集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松鹤,尚占环. 三江源区“黑土滩”次生植被形成的三阶段物种生态位与毒杂草繁殖特征[J],2019,27(04):949-955. |
APA | 徐松鹤,&尚占环.(2019).三江源区“黑土滩”次生植被形成的三阶段物种生态位与毒杂草繁殖特征.,27(04),949-955. |
MLA | 徐松鹤,et al."三江源区“黑土滩”次生植被形成的三阶段物种生态位与毒杂草繁殖特征".27.04(2019):949-95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