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陈芙蓉
答辩日期2012-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程积民
关键词黄土区典型草原 干扰方式 植被群落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碳
英文摘要

在黄土区典型草原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结合野外调查、野外定位监测试
验和室内土壤分析实验等方法,选取土壤类型相同,地形地貌一致,并具有相同
水热条件的放牧地、封育地、火烧地和施肥地为研究对象,研究黄土区典型草原
在不同干扰方式((封育+施肥(EF)、封育+火烧(EB)、封育(E)和放牧(G))
下植被和土壤的特征变化,结果表明:
1)黄土区典型草原放牧地由于连续多年放牧利用,草地演替为以扁穗冰草+
星毛委陵菜+铁杆蒿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封育地由于多年围封恢复利用,草地演
替为大针茅+硬质早熟禾+花苜蓿的群落,多年封育地经施肥后,草地演替为以
白颖苔草+本氏针茅+大针茅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多年封育地经火烧后,草地演
替为以铁杆蒿+本氏针茅+大针茅为优势物种的群落。
2)黄土区典型草原不同干扰方式下植被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大小顺
序依次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地;群落密度的大小顺序为:
封育>封育+施肥>封育+火烧>放牧地;不同干扰方式下典型草原群落丰富度
指数(R 和Ma)的大小顺序为放牧>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群落物种
多样性指数(H 和D)的排列顺序为放牧>封育>封育+火烧>封育+施肥,优势
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相反,群落均匀度指数(Jsw 和Ea)的排列顺序为封育>放
牧>封育+火烧>封育+施肥。
3)不同干扰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结果为:在0~50 cm土层,放牧地
的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他样地的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
增加,施肥+封育地容重最小。在0~50 cm土层,4种干扰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随土
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依次为:封育+火烧>封育+施肥>封育>放牧;不同干
扰方式下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为:在0~30 cm土层,4种干扰方式土壤养分(有
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为:封育+施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
且放牧会导致0~10 cm所有养分含量的显著降低(P<0.01)。4)不同干扰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40 cm 土层,封育+施肥>封
育+火烧>封育>放牧,不同干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 土
壤表层。在0~50 cm 土层,4 种干扰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封育+施
肥>封育+火烧>封育>放牧,分别为14.51 kg·m-2、13.86 kg·m-2、12.27 kg·m-2
和11.85 kg·m-2。放牧会导致土壤碳密度显著下降,而施肥+封育可以提高土壤碳
密度。
5)不同干扰样地群落生产力与Shanner-Winener 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间呈
负相关关系,支持光竞争与根竞争学说。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含水量
三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
6)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出不同干扰方式样地的植被与土壤状况优劣顺序为:
封育+施肥(0.9075)>封育+火烧(0.8167)>封育(0.6305)>放牧(0.5598)。
关键词:黄土区典型草原;干扰方式;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19]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芙蓉. 干扰对黄土区典型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