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及机理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高 丽 倩
答辩日期2012-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赵允格
关键词生生物结皮 物种组成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可蚀性
英文摘要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以藻类、苔藓及地衣等先锋物种
为主的生物结皮广泛发育,在促进土壤发育,改善土壤理化属性,降低土壤侵蚀等方
面具有显著作用。本文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组成与生物量的生物结皮土壤为研
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确定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通过模型
估算及模拟降雨试验实测等方法,研究了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土壤可蚀性因子K
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揭示了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的
影响机理,为考虑生物结皮的水土流失预报模型参数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所得主要
结论如下:
(1)生物结皮显著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属性,影响程度与其生物组成和生物量
有关。生物结皮的发育能够细化土壤,显著降低土壤容重、硬度和土壤pH,增加土
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粘结力、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颗粒组成表现为苔藓结皮和混生结皮(苔藓植物盖度约65%)粗粉粒和细砂粒含
量高于藻结皮。当生物结皮由初级阶段的藻结皮演替至60%-80%苔藓植物时,土壤
粗砂粒含量降低了86%,细砂粒含量增加了45%;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容重表现
为藻结皮>苔藓结皮>混生结皮,演替后期土壤容重较初期藻结皮降低了15%;田间
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表现为混生结皮>苔藓结皮>藻结皮,演替后期较初期藻结皮分
别增加了36%和14%;土壤硬度:苔藓结皮<混生结皮<藻结皮,演替后期较初期藻
结皮降低了68%;粘结力表现为苔藓结皮>混生结皮>藻结皮,生物结皮土壤粘结力
约是无结皮土壤的6~7 倍;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表现为苔藓结皮>混生结皮>藻结皮,
演替后期较初期藻结皮分别增加了161%和127%;pH:藻结皮>混生结皮>苔藓结皮,
随生物量的增加土壤pH 呈降低趋势。
(2)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显著降低了土壤可蚀性,降低程度主要与生物结皮生
物量、生物组成、生物活性及下伏土壤质地有关。稳定期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较下层土壤降低了约17%;不同物种组成生物结皮土
壤可蚀性表现为:藻结皮>苔藓+藻混生结皮>苔藓结皮,混生结皮和苔藓结皮分别较
藻结皮降低了19%和21%,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随生物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演替
后期的苔藓结皮土壤可蚀性K 值较初期藻结皮降低了21%;不同生物活性生物结皮
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表现在季节差异上,雨季中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显著高于雨季前
和雨季后,雨季前和雨季后K 值较雨季中降低8%,雨季前和雨季后无显著差异;三
种质地土壤上生物结皮可蚀性表现为,砂壤>粉壤>砂土,生物结皮对粉壤可蚀性影
响较大。
(3)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K 值较对照降低了约10 倍,进一步
证实生物结皮的形成显著降低了土壤可蚀性。
(4)生物结皮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粗粉粒含量(0.01~0.05
mm)、土壤总孔度及田间持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和pH 而降低土壤可蚀性。其中对
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影响的主导因子为有机质含量,其次为粗粉粒含量、粉粒含量
及全氮含量。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和pH 与土壤可蚀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粉粒、
粗粉粒、田间持水量、总孔度、有机质、全氮、C/N、pH 与土壤可蚀性呈极显著负
相关(P<0.01);砂粒含量与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进一步主
成分分析得到,能够代表生物结皮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土壤结构特征、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以及生物结皮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并通过多元
逐步回归分析得到,生物结皮影响土壤可蚀性的主导因素依次为有机质、粗粉粒含
量、粉粒含量及全氮含量。
关键词:生物结皮;物种组成;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可蚀性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26]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 丽 倩. 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及机理[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