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志鹏
答辩日期2013-05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邵明安
关键词黄土高原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性 尺度依赖性 土地利用 地质统计学 状态空间模拟
英文摘要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
问题威胁着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调整、植被恢复
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大力开展是实现该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根本途径。在土壤贫瘠的
黄土高原,土壤养分是制约植被生长和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同土壤水分一起影响
着该区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从区域尺度上,系统而科学地认识整个黄土
高原地区土壤养分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各项生态重建工程有效实施的
有力保障,对区域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以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摸清现阶段主要土壤养分的含量及
储量水平,明晰其空间变异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并揭示不同尺度下土壤养分与相关
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于 2008 年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大规模、高密度的
野外试验,在 382 个代表性采样点上共采集表层 0-20 cm 和 20-40 cm 以及深层 0-100
cm 和 100-200 cm 土壤混合样品共 1528 个;表层 0-20 cm 和 20-40 cm 原装土壤样品
764 个;同时获取了各采样点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坡度、土地利用、植
被类型等相关信息。室内统一测定的指标有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
全钾、土壤 pH 值、土壤机械组成(美国制分级)、土壤容重等。使用经典统计学(相关
分析、线性回归、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地质统计学(半方差函数、克里格插值、
因子克里格分析)、状态空间模拟等方法,对各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异特征、空间
插值及预测、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黄土高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在 0.38-54.03 g kg -1 之间,0-20 cm 和 20-40
cm 土层中的均值分别为 10.34 g kg -1 和 6.78 g kg -1 ;表层 0-20 cm 和 0-40 cm 土壤
中有机碳密度分别为 2.64 kg m -2 和 4.57 kg m -2 ,相应深度的有机碳总储量分别为
1.64 Pg 和 2.86 Pg (1Pg = 10 15 g)。深层 0-100 cm 和 0-200 cm 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
为7.70 kg m -2 和12.45 kg m -2 ,相应深度的有机碳总储量分别为4.78 Pg和 5.85 Pg。
黄土高原地区 0-20 cm 和 0-100 cm 深度土壤有机碳总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0.36%和 0.31%,占我国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 8.21%和 5.32%。表层土壤有机碳浓
度和密度的变异系数表明,它们在区域范围内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皮尔逊相
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与相关环境因素之间存在显著(p<0.05)相关
关系,其中与土壤全氮、土壤 pH 值以及粘粒含量关系最为密切。多元逐步线性
回归(p<0.05)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粘粒含量、土壤 pH 值、海拔高度以及气温对
土壤有机碳浓度具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p<0.05)结果表明,气温、降雨、海拔高
度、土壤细颗粒(<20μm)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显著。区域尺度
上,农地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林地和草地。地质统计学结果表明,表层土
壤有机碳浓度(0-20 cm 和 20-40 cm)和密度(0-40 cm)的最大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
384 km、393 km 和 339 km。块金基台比分别为 0.52, 0.50 和 0.45,表明土壤有机
碳在区域尺度上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依赖性。使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整个黄
土高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浓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图。总体而言,整个区域中心
有一个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当低的区域,它被由中心向区域边界发散的含量递增的
同心圆包围着。这种分布特点与区域尺度上大地形区的分布相对应,同时也影响
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黄土高原的四周边界上分布有山地;河谷平原区主要分
布在中部地区;鄂尔多斯风沙台地位于整个区域的中部。
(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 0-20 cm 土层中土壤全氮和全磷浓度均值变化在
0.58-0.81 g kg -1 和 0.50-0.73 g kg -1 之间;20-40 cm 深度土层中,土壤全氮和全磷
浓度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0.46-0.60 g kg -1 和 0.48-0.61 g kg -1 ;0-40 cm 深度土壤
全氮和全磷密度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 0.27-0.39 kg m -2 和 0.27-0.38 kg m -2 。黄土高
原地区 0-40 cm 深度土壤全氮和全磷的总储量为 0.217 Pg 和 0.205 Pg,占到我国
总储量的 5.4%和 7.3%。变异系数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和全磷含
量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方差分析(p<0.05)结果表明,气温、降雨以及土地利用
类型对表层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具有显著影响。降雨和气温的影响在不同土地利
用类型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在不同降雨和气温区内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总体而言,农地中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高于林地和草地;具有较多降雨和较高气
温的地区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更高。相关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全磷
与相关环境因素,如土壤有机碳、降雨、气温、海拔高度、经纬度、坡度、粘粒
和粉粒含量以及土壤 pH 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土地
利用类型的变化而不同。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建立了土壤全氮和全磷的线性
预测方程。区域尺度上,土壤全氮和全磷浓度和密度的块金基台比表明,它们具有中等程度空间依赖性,最大空间相关距离分别在 374-461 km 以及 546-664 km
之间。通过克里格插值绘制了黄土高原地区表层 0-40 cm 深度土壤全氮和全磷密
度的空间分布图。
(3) 土壤全钾浓度在表层 0-20 cm 和 20-40 cm 土层中变化范围分别为 10.07-30.97 g
kg -1  和 12.82-32.39 g kg -1 ,均值分别为 19.25 g kg -1 和 19.10 g kg -1 ;变异系数分别
为 31.7%和 26.9%,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块金基台比分别为 31.7%和 26.9%,在
最大相关距离 546 km 和 564 km 范围内表现出中等程度空间依赖性。使用经典线
性回归和状态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表层 0-20 cm 土壤全钾含量与土壤容重、粘粒
和粉粒含量、土壤 pH 值、降雨、气温以及海拔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最优状态
空间方程能够解释 97%的土壤全钾总变异,而最优线性回归模型仅能解释 26%的
总变异。使用相同变量,所有的状态空间方程在预测土壤全钾含量时均优于对应
的线性回归方程。气温、容重以及粘粒含量被认为是影响土壤全钾局地变异的最
重要因素,因为它们均出现在最优状态空间方程中。结果表明,空间状态方程可
以作为有效的工具很好地模拟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局地空间变异。
(4) 土壤 pH 值在表层 0-20 cm 土层中变化范围为 6.06-10.76,均值为 8.49,中位数为
8.48。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 pH 值具有显著(p<0.05)影响,草地土壤 pH 值显著高
于农地和林地。区域尺度上,土壤 pH 值表现出较弱程度的变异和较强的空间依
赖性,其变异系数为 5%,块金基台比为 0.243。以土壤 pH 值为研究对象,分析
了四种空间插值方法,即反距离法、样条函数法、普通克里格法和协克里格法及
其相关参数对空间插值精度的影响。交叉检验结果表明,克里格方法相对于反距
离法和样条函数法具有更高的精度,而使用土壤有机碳作为协变量的协克里格法
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值精度。四种空间插值方法绘制的土壤 pH 值空间分布图,在
整体上具有相似性,在细节上存在不同。整体而言,土壤 pH 值的相对低值区分
布在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可能与该区较多降雨、土壤淋溶以及较高的土壤有机质
含量有关。土壤 pH 值的相对高值区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中北部,与该区干旱的环
境和不合理灌满以及严重的土壤盐渍化有关。
(5) 经典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并没有考虑各变量自身以及相互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
及它们的区域化特征。使用结合了多元统计和地质统计学的因子克里格方法研究
了各土壤性质(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土壤 pH 值、容重、粘粒和粉粒
含量)与相关环境因素(气温、降雨、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
尺度依赖性相关关系。使用含有块金效应和两个球状结构的协同区域化线性模型拟合单变量以及双变量交互的半方差函数,并据此分别研究了块金尺度(<30-50
km),短变程尺度(最大相关距离 200 km)以及长变程尺度(最大相关距离 400 km)
上各变量之间存在的尺度依赖性相关关系。使用了主成分分析以及单位圆投影的
方法表达了多变量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随尺
度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总体而言,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块金尺度和长变程尺
度上紧密相关,而在短变程尺度相关性不明显。降雨和土壤粘粒含量在块金尺度
和长变程尺度上与土壤全磷含量关系密切。土壤全钾在各尺度上与其它变量之间
的相关关系均不明显,但其与土壤类型在长变程尺度上关系密切。土壤 pH 值在
块金尺度、短变程尺度以及长变程尺度上分别与土壤容重、土壤类型以及海拔高
度密切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地利用类型在各尺度上都具有紧密关系。土壤利用类
型和土壤类型被认为是控制短变程尺度上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
影响长变程尺度土壤变异的主要因素为降雨、气温和海拔高度。
本论文以大量的野外试验数据为基础,从整体上认识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
全氮、全磷、全钾以及土壤 pH 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与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靠的土壤养分空间数据丰富了黄土高原土壤数据库,为该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相
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整体框架指导,也为今后该区大尺度上数字土壤制图、碳氮
循环模拟、面源污染评估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相关研究结果也将为黄土高原地
区各项生态重建工程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尺度依赖性;土地利用;地质统计学;
状态空间模拟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81]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志鹏.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