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延河流域近 50 年 植被与 水沙变化 关系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 莉
答辩日期2014-05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温仲明
关键词延河 植被 水沙 Mmf模型
英文摘要

针对黄河中游 2000 年以来出现的水沙锐减现象,以及植被减水减沙效益的定量估
算问题,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延河流域 1960-2010 年间
的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雨关系的变迁。同时,获取流域 1970-2010
年间流域的遥感影像,提取流域下垫面信息,分析植被变化与径流泥沙的关系,以及
流域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并结合历史文献从数量上分离出人工植被与自然
恢复植被,基于水保法得到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同时,研究选取了
修正后的 Morgan-Duzant(MD)版 Morgan-Morgan-Finney(MMF)模型(2008 年提
出),结合延河流域地形、植被数据及室内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利用模型
估算了流域的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对由遥感影像提取的植被因子与流域水沙进行相
关性分析,并利用相邻时期的数据进行了情景模拟,估算植被与降雨因素对流域来水
来沙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
(1)1960-1970 年间延河流域径流输沙为剧烈上升期,1970-1996 年为波动上升期,
之后来水来沙开始下降,年径流量年与输沙量的线性拟合方程为 y = 4469.4x - 5028.3
(x-径流量 , y-输沙量),R² = 0.8747 。流域中游和下游站点水沙变化趋势一致,但变
异程度不同。1982-1996 年间甘谷驿站的年径流量变化程度超过了延安站,1982-1996
年间延安站以上来水增加较剧烈,而 1996 年以后延安站以上来水减少较剧烈。
(2)70 年代末延河流域耕地面积达 5128.83km 2 ,至 2010 年减少为 1232.11km 2 ,
流域景观本底已由耕地转化为林草植被。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水沙随林草植被总
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均呈抛物线下降的趋势。景观格局分析发现,年径流量与耕
地的斑块数量、密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其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呈正相关关系,年
输沙量与耕地聚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城镇的斑块数量、密度与年径流量、年输沙量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基于“水保法”估算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的水沙效益,结果表明 2003-2005
年与 1980 年代相比,人工林草植被减少径流 0.228 亿 m 3 ,减少泥沙 543.478 万 t,而
自然恢复植被减少径流 0.121 亿 m 3 ,减少泥沙 152.970 万 t。结合双累积曲线法结果,
就人类干扰对水沙的影响而言,其中人工植被对径流、泥沙变化的贡献分别为 46.94%、
30.64%,而自然恢复植被对减水、减沙的贡献分别占 24.97%、8.62%,剩余为其他水
利水保措施的作用。
(4)MD 版 MMF 模型对延河流域年径流量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范围在
-26.41%至 17.25%。结合延河流域的淤地坝、梯田等数据对输沙量模拟结果进行修正,
修正后模拟的相对误差范围提高到-28.82%至 45.13%。利用模型对不同时期的情景模
拟表明,相邻时期植被对输沙量的影响在 12%-30%之间,与“水保法”计算结果基本
一致。
(5)植被覆盖度不能完全反映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本研究对植被覆盖度、截留
率、林下降雨侵蚀力和坡面沉积率等直接或间接植被因子与径流泥沙的相关性进行了
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较弱,而与截留率、林下降雨侵蚀力
和坡面沉积率等间接植被因子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335,-0.54,
-0.449。植被以综合作用的方式减少地表产流。输沙量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较高,平
均相关系数为-0.418,而与其他植被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 -0.288,-0.17。输沙
量主要受植被覆盖度影响,表明延河流域植被对泥沙运移的拦阻作用主要体现在植被
的类型与数量上。
关键词:延河,植被,水沙,MMF模型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8992]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 莉. 延河流域近 50 年 植被与 水沙变化 关系分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