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方创琳![]()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05 |
卷号 | 25期号:11页码:3003-3009 |
关键词 | 城市化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耦合度 |
ISSN号 | 1000-0933 |
中文摘要 |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交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认为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各个层面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交互胁迫的耦合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系统的演化周期将经历低级协调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和螺旋式上升4个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耦合过程的实质,就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河西走廊为例,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1985~2003年间,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曲折下降,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较为明显,但相对于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的响应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河西走廊处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然而协调耦合度的增长很快,整个协调发展系统即将进入极限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危机正在进入潜伏期。基于动态耦合模型所建立的协调耦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演变情况。根据河西走廊耦合度的变化可知,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往往是需要一定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必将随城市化而好转。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动态耦合规律,采取适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河西走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收录类别 | CSCD |
资助信息 |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资助项目(40335049);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40471059) |
语种 | 中文 |
CSCD记录号 | CSCD:2177835 |
公开日期 | 2011-11-25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6709] ![]() |
专题 |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_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方创琳.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 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
APA | 方创琳.(2005).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生态学报,25(11),3003-3009. |
MLA | 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生态学报 25.11(2005):3003-3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