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柿炭疽病鉴别与防治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杜社妮 ; 白岗栓 ; 张树军 ; 张蕊
刊名安徽农业科学
出版日期2010
期号13页码:6805-6806
关键词柿炭疽病 为害症状 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
其他题名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Persimmon Anthracnose
中文摘要[目的]研究柿炭疽病的鉴别与防治方法。[方法]研究柿炭疽病病原及特征、侵染与发生规律、为害症状,总结其防治方法。[结果]柿炭疽病病原为柿盘长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孢子萌发、入侵、菌丝体生长、产孢都需要较高的温度,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0℃(10min)。柿炭疽病发生的强弱与寄主、环境、栽培情况等因素有关,主要为害果实和枝条。采用清洁果园、选用抗病品种和选栽无病苗木、平衡施肥、完善排灌系统、密植稀枝、利用坐地苗嫁接建园及提高嫁接部位的农业措施可控制病害的发生,病情严重则需要喷洒杀菌剂或保护剂,喷药时重点应喷施在嫩梢、果面和枝干的病斑上。[结论]该研究可为柿炭疽病防治提供参考。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12-13
源URL[http://ir.iswc.ac.cn/handle/361005/4345]  
专题水土保持研究所_水保所知识产出(1956-2013)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杜社妮,白岗栓,张树军,等. 柿炭疽病鉴别与防治,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Persimmon Anthracnose[J]. 安徽农业科学,2010(13):6805-6806.
APA 杜社妮,白岗栓,张树军,&张蕊.(2010).柿炭疽病鉴别与防治.安徽农业科学(13),6805-6806.
MLA 杜社妮,et al."柿炭疽病鉴别与防治".安徽农业科学 .13(2010):6805-680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