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滨海地区城市湿地重建的生态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萍萍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4-06-01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尹澄清
关键词湿地重建 滨海地区 城市 生态工程 滨海湿地
学位专业环境科学
中文摘要本文研究了天津滨海地区城市湿地重建的原理、限制因素及其生态工程技术体系,重建初期湿地土壤、水文和生物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滨海地区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
(1)滨海地区城市湿地重建的原理是:①必须对研究区域自然湿地的环境因子、生物组成和营养状况进行调查,使重建湿地尽可能地接近当地原有湿地的结构;②在滨海地区进行湿地重建,必须首先确定限制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的限制因子;③根据自然湿地的生态结构,引种少量水生植物种类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结构,通过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组织能力完善重建湿地的生态结构,实现重建湿地的生态功能;④在湿地重建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不同社会群体对重建湿地的需求,利用政府、企业和当地社区共同利益的实现这一湿地重建的驱动力,将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纳入到湿地重建的行动中,增强湿地恢复和重建实施的途径。
(2)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将湿地重建的类型确定为淡水湿地类型。湿地重建的限制因子研究表明,湿地重建前为晒盐田,土壤含盐量lm土体内盐分含量平均为4.7%,同时由于土壤为淤泥质粘土,土壤渗透性微弱,渗透系数小于3.65×10一cm/s,脱盐困难;地处滨海地区,属季风环流旺盛地带,常年多风,全年平均风速4.5m/s,最大可达26.5m/s;;周围10km内没有自然湿地,缺乏水生植物种源,依靠植物自然的种子繁殖或克隆繁殖困难。所以,滨海地区湿地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是土壤高含盐量、大风和缺乏种子库。
(3)提出滨海地区湿地重建的生态工程技术包括:换置盐土进行种植区土壤底质改造;铺设防渗膜控制盐分;淡水浸泡脱盐;消浪墙防护和引种少量乡土水生植物。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时,用自然湿地的底泥作为种植土改造土壤生境,占湿地总面积的18%,将高密度聚乙烯铺设于种植土防止盐分进入种植区,在水生植物栽培区与深水面之间构筑木质消浪墙,促进植物生长和保护源水水质,人工引种8种挺水和浮叶植物种类,沉水植物自然恢复。
(4)研究表明, 经过16个月淡水浸泡, 原盐田土壤30cm剖面C卜含量由2.1%降低至0.35%。人工种植的8种水生植物,成活率均达到98%以上。两个生长季后,芦苇、菖蒲、香蒲三种主要植物的生物量分别达到5440、5920、7190g/n12。湿地重建后第二年水生植物种类增加了11种,沉水植物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各项水质指标有所改善,其中代表富营养化水平的叶绿素含量有所降低,溶解氧浓度显著增加。构建土壤全氮含量从1500mg/kg降低到720 mg/kg,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逐年增加。结果表明,湿地重建是成功的。
(5)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 以盐分为演替梯度的四个自然湿地水体和土壤中Na’+K’为优势阳离子,Cl-为优势阴离子。自然湿地土壤水溶性离子C1-和Na’+K’含量随湿地土壤中水溶性离子总量的增加而增大。以水分为梯度的自然湿地样带土壤分析结果表明,无表面积水到渍水的交错区土壤水溶性离子、营养元素含量变异很大。河流型湿地与泻湖型湿地的土壤离子、营养元素分布特征不同。自然湿地芦苇植株的高度、含水量、肉质化程度、生物量随生境含盐量的升高而下降,植株Cl一、I(+,Na+含量随生境盐度的升高而增大,Ca。’和Mg2~含量均随生境盐度增加而减少。
学科主题环境水质学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1-12-12
源URL[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2105]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萍萍. 滨海地区城市湿地重建的生态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