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掺Er:Al2O3和掺Er:nc-SiO2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肖海波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导师邹世昌
关键词掺饵波导放大器 光致发光 Al2O3光波导材料 纳米硅 富硅氧化硅
其他题名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r-Doped Al2O3 Films and Er-Doped nc-SiO2 Films
中文摘要随着全光网络和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掺饵光波导放大器(EDWA:Er Doped Wavestlide AmPlifier)作为较新的研究领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论文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和离子注入法开展了掺Er:A12O3薄膜和掺Er:nc-Si/SiO2材料的研究。实验采用离子束辅助沉积和离子注入法制备了掺饵A12O3薄膜,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样品的成分、结构、表面形貌和化学价态。随退火温度的升高,Er离子被激活,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而上升。样品在700℃退火下,折射率和粗糙度都达到最小值,影响了透射谱中此样品的透射峰强度和光吸收损耗,并影响了光致发光谱。论文对材料发光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有关微观结构的具体变化,及对材料光致发光机理的影响需要系统的研究。实验还采用Xe离子轰击的方法制备了非晶的Al2O3薄膜,研究了轰击对样品表面形貌的影响。论文还利用离子注入方法制备了纳米颗粒直径为2-4nm的nc-Si/SiO2材料,制备的Si纳米晶颗粒周围分布着大量的非晶硅。随退火温度升高,非晶硅层减少,晶化加强。论文制备了掺饵nc-Si/SiO2材料。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并测量了样品的光致发光谱,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掺Er后材料发光强度随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对材料的发光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现存在于非晶氧化硅及其界面上的光激活Er离子,通过非晶硅与纳米硅相祸合,非晶硅的存在影响了纳米硅与Er离子间的能量传递,对Polman等人的纳米硅与Er的强祸合模型提出了改进。最后,论文初步开展了联合沉积法制备掺Er薄膜材料的工作。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2-03-06
页码75
源URL[http://ir.sim.ac.cn/handle/331004/83477]  
专题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_微系统、冶金所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肖海波. 掺Er:Al2O3和掺Er:nc-SiO2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