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县域发展综合决策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吕一河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3-06-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傅伯杰 |
关键词 | 生物多样性保护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区域发展 regional development 人类活动 human activities 景观格局 landscape pattern 参与式乡村评价 participatory rural assessment 多元统计分析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模糊数学模型 fuzzy logic models 卧龙自然保护区 Wolong Nature Reserve 汶川县。 Wenchuan County. |
其他题名 | Comprehensive Decision Making 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County Level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中文摘要 | 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具体的区域为依托。本文选择处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川西北高山峡谷区”的四川省汶川县进行研究。研究中涉及了农户、乡镇、自然保护区和整个县域多个组织水平,按照尺度扩展的线索不断展开。综合运用GIS 技术、参与式乡村评价、景观格局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数学模型等多种技术和方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和探讨了人类活动、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发展等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对于汶川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其他县域解决类似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 本文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如下主要特点:内容上,抓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冲突,在不同尺度上研究矛盾冲突的类型、特点,并寻求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实现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方法上,本文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有四方面新的进展。第一,将源于社会科学的乡村参与式快速评价方法(PRA)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分析人类的个体行为与感知、经济活动、社区发展需求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关系,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对传统的以生物为中心和较大尺度上的宏观分析方法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第二,建立了隶属度函数,将模糊综合评价与识别模型引入自然保护区功能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将当地各类人群的知识和经验融入评价过程,弥补了传统外源性的专家打分评价法的不足;第三,建立了景观边界密度与人类活动空间要素之间的多元线性组合关系;第四,将模糊多准则决策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应用于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发展综合决策,并且发展了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的综合定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依据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和功能区划图等图件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研究表明:在整个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空间水平上,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与其形状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而与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道路密度同景观破碎化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景观水平上道路密度可以作为解释和预测 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优势景观类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功能分区的生态完整性及其对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生境适宜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缓冲区最适宜,核心区和实验区的适宜性相近且都大大低于缓冲区,只是实验区人类活动干扰集中而强烈从而使其实际的适宜性更低。因此,在保护区的分区管理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缓冲区的保护和管理。 (2)应用PRA 和统计分析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农业社区的研究发现:社区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保护区的实际社会经济背景,并且给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带来了长期持续的干扰和利用压力,导致一些物种(如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等中草药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主要是森林、草甸)的退化和景观的破碎化。保护区管理中,当地社区农民的福利和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充分考虑。这是引发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冲突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基于社区的项目,对于缓解冲突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很有帮助。保护区在管理中必须考虑人类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以疏导和缓解并最终消除人类活动压力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威胁。保持农业物种多样性和提高作物产量、生态恢复和重建以及创建人类活动的疏导、调控机制对于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来说非常重要。 (3)传统的人类活动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转变不会自发地发生,而必须借助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各类产业和事业单位就业情势的调查与统计分析表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基于社区的保护项目为当地社区居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最为广泛而直接的经济激励。当地包括旅游、水电业和旅店餐饮业在内的产业发展也通过直接的增加就业和其他间接的经济机制(如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它们的激励水平不同。除了教育手段,政府的干预和政策引导在增加当地就业和减少人口压力上也很重要。因此,基于社区的保护项目在鼓励当地社区农户发生行为转变并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些项目都由政府资助,但长远看,培育当地社区农户协调生计需求、资源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更加重要。 (4)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全面科学的公众参与式评价,能够增进人们对其功能状况的了解,是加强公众监督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改善管理、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和基本途径。应用模糊评价与识别模型,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功能的综合评价表明,其5 大功能的相对良好次序为: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宣传教育>经济发展。改善保护区功能的基本途径包括:发挥自身 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调动当地农民参与保护和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整农业结构,积极促进多种经营;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保护区内外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物种保护,强调严格执法;在科学研究上,把研究内容同保护区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立足基础研究并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应用性研究,为实现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机构精简、配置科学、分工协作、运行高效。 (5)依据植被图、林相图和土地利用图,通过对汶川县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在县域景观空间中,景观格局指数(包括边界密度、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和平均形状指数)的相关关系受不同地图主题的影响比较小。边界密度和平均斑块周长对地图主题的影响不敏感,而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形状指数则很敏感。景观的边界密度能够由景观中的人类活动要素(包括道路密度、居民点和工矿面积比例、农田面积比例)之间一定的线性组合关系进行较好的表达与解释。这充分说明,通过人类活动要素可以在一定精度范围内预测景观的变化趋势;同时,对人类活动空间要素的合理调控与管理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维持。 (6)以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发展的关系为基本目标,依据汶川县景观格局分析的部分结果和多时段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3 方面确定了20 个指标,应用模糊C 均值聚类算法完成了汶川县地域类型的划分,并且提出定量评价各地域类型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汶川县的综合地域划分为5 种类型,包括类型Ⅰ(威州镇和漩口镇)、类型Ⅱ(绵池镇、龙溪乡、克枯乡和雁门乡)、类型Ⅲ(映秀镇和银杏乡)、类型Ⅳ(卧龙自然保护特别行政区、草坡乡和三江乡)、类型Ⅴ(水磨镇和白花乡)。各类型区占整个县域面积比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Ⅳ(65.6%)>Ⅱ(16.5%)>Ⅲ(9.8%)>Ⅰ(4.3%)>Ⅴ(3.8%)。它们在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上的高低次序以此为:Ⅳ>Ⅲ>Ⅱ>Ⅴ>Ⅰ、Ⅰ>Ⅴ>Ⅱ>Ⅲ>Ⅳ和Ⅴ>Ⅰ>Ⅲ>Ⅱ>Ⅳ。汶川县从总体上看,东部(Ⅰ、Ⅱ、Ⅲ和Ⅴ类型区)交通区位优越,社会经济相对发达,是整个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发挥着支柱作用;西部(类型区Ⅳ)景观独特、生态条件良好、生物多样性和其他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国际意义。因此,整个县域发展总的原则应该是东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导,兼顾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而西部以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恢复为主导,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这一总的战略原则框架内,依据东、西部各类型区及其构成单元的相似性、差异性、优势、劣势等,进一步寻求县域发展空间决策的基本导向。类型区Ⅳ,以卧龙大熊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卧龙镇、耿达乡和三江乡的两个村)为核心区,三江乡和草坡乡为缓冲区实施以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恢复为主的战略。产业发展上,重点在于发挥区内的景观和资源优势,培育生态产业(如水电业、生态旅游等)。类型区Ⅰ,继续维持其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并作为轴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类型Ⅲ和Ⅴ为非限制性开发区,可以发展能源电力、原材料、加工业等任何适宜的产业。类型区Ⅱ的发展方向是以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特色,以自然风光为补充,发展旅游主导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
学科主题 | 系统生态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08-25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681]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吕一河.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县域发展综合决策[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