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新民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4-06-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侯彦林 |
关键词 | 冬小麦/夏玉米: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相关系数:经济效益:推荐施肥吊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中文摘要 | 通过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的使用情况, 总结出我国氮、磷和钾肥的利用率低下的现状, 指出我国化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了国内关于推荐施肥的方法, 介绍了肥料效应函数法, 测土施肥法,营养诊断法三种最基本的推荐施肥方法, 同时也介绍了恒量监控施肥法、Nmin推荐施肥法和综合施肥技术法; 在分析现有施肥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 指出现有施肥理论与模型存在的问题, 提出生态平衡施肥的理论技术体系提出的必要性,叙述了通用施肥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对施肥模型参数的稳定性进行了证明。 通过2001-2002年. \2002~2003年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肥料肥效试验, 采用4种模型对冬小麦/ 夏玉米的肥料效应进行拟合结果得出,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肥料效应方程用相加直线模式、二次加直线模式、二次多项式模型进行拟合性检验的效果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对拟合出的方程进行求解分析, 得出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最佳施肥量、最佳产量和最佳效益。通过拟合相关系数、最佳效益和最佳施肥量的综合考虑, 结果得出, 对于2001~2002年冬小麦的氮肥和磷肥的肥料效应模型要选择相加直线模型,而钾肥的肥料效应模型要选择二次多项式加直线模型;2002-2003年冬小麦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处理的肥料效应模型分别选择二次多项式模型、相加直线模型和相加直线模型。2002和2003年夏玉米的氮肥、磷肥和钾肥肥料效应模型都要选择相加直线模型。 作物种植前0-80cm(冬小麦)和0-60cm(夏玉米)土层总供N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用相加直线模式、二次加直线模式和二次多项式函数模式进行拟合的效果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施肥模型选优上,2001~2002年冬小麦播前的土层总供N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用相加直线模型拟合效果最优.2002-2003年冬小麦和2002年夏玉米播前的土层总供N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用二次加直线模型效果最优, 而2003年夏玉米播前的土层总供N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用二次多项式函数模型拟合最优。 2001-2003年的冬小麦/ 夏玉米产量与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特征参数厶WN和厶w P值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007,--0.9967和0.7721-0.9656; 四季作物中, 冬小麦产量与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特征参数厶wK值的相关性较差, 而夏玉米产量与生态平衡施肥模型特征参数厶WK值具有显著相关。由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得出的最佳特征参数厶w、最佳产量和最佳推荐施肥量分别为: 2001-2002年冬小麦氮、磷、钾三要素的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分别为:winnut:wo。‘pu真一(.157.9)、winput=Wou真p。厂(.145.4)、winput=Woutput"(.5.4),最佳生态平 衡施肥量为:氮299.7kg/hmz、磷(P205)239.1kg/hm2、钾(K20)294.5kg/hm2。 2002,--2003年冬小麦氮、磷、钾三要素的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分别为:winput=woulpul.(.98.7)、winput=W0ulITuI一(一113。8)、winput:Woutput.(+2.96),最佳生态平 衡施肥暈为:氮294.3kg/hm2、磷232.9kg/hm2、钾298.8k~/hm2。2002年复玉米氮、磷、钾三二要素的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分别为:winput=W。.LDu、一(.126.0)、Winput=Woutput=(.269.9)、Winput=Woutput-(.86.9),最佳生态平衡施肥量为:氮398.2kg/hm2、磷323.Skg/hmL、钾318.1kegama‘。 2003年夏玉米氮、磷、钾三要素的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分别为:winput=W。。tD山.(.99.4)、winput=W。utp。t.(.300.7)、winput=Wou中ut.(.106.2),最佳生态平衡施肥量为:氮392.0kg/hm2、磷331.Okg/hmL、钾313.7kg/hrnz。从农学和环境学的角度对施肥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得出: P.不同施肥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产生很大影响;氮肥处理对冬小麦单位面积的穗数影响很大.磷肥处理对千粒重的影响要大些,而钾肥处理对穗粒数影响最大,有机肥对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影响均较大;四种肥料处理都是对夏玉米的穗粒数影响最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2.冬小麦/夏玉米对氮、磷、钾三种元素的吸收都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肥料表观利用率和肥料生理效率都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 3. 不同氮水平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很大,不同施P和K量处理,在同一取样时间的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化不大;不同P水平对土壤速效P含量的影响很大,不同施N量处理,在同一取样时间的土壤速效P含量的变化是随施N量增加而有所减小: 不同K水平对土壤速效K含量的变化趋势和不同施N处理碱解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只是随施肥量的增加增幅小些。 4.试验各季节所测定的各土层氨态氮含量都很小,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在同一N水平下都是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20-4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锐减,40-60cm土层以后硝态氮变化不大。在每季作物收获后,高施N处理土壤各层次硝态氮含量都很高,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在土体中有所积累。 5.2001~2002年冬小麦不施肥处理N素观平衡率为-25%,超出了士10%范围,表现为N素的亏缺,施N量为75kg/hm2和150kg/hm2时,N素表观平衡率在士10%范围内,而当施N量高于225kg/hm2时,N素表观平衡率就超出士10%范围,表现为严重的盈余;2002年夏玉米收获期不施肥处理、施N量为75kg/hm2、150kg/hm2和225kg/hm2处理的N素表观平衡值为负;施N量为300kg/hm:吋N素表观平衡率在士10%范围内:2002-2003冬小麦收获期不施肥处理的N素表观平衡率为.67.13% ,大大超出了士10%范围,表现为严重的N亏缺;施N量为75kg/hm2和150kg/hm2时,表观平衡率在士10%范围内,而当施N量高于225kWhm2时,N素表观平衡率均超出士10%范围;2003年夏玉米收获期,不施肥处理、施N量为75kg/hm'和150kg/hmz处理的N素表观平衡率都小于.]0%; 施N量为225kg/hm2、300kg/hmz和375kg/hmz处理的N素表观平衡率均在士1 0%范围内,而施N量为450kg/hm2和525kg/hm2处理的N素表观平衡率都大于10%,存在N素损失的危险。 |
学科主题 | 系统生态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1-12-15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2142]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新民. 生态平衡施肥模型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的应用[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