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早稻和北方冬小麦O3和CO2吸收通量观测和模型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佟磊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11-11-2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王效科 ; 冯宗炜 |
关键词 | 臭氧 ozone 二氧化碳 carbon dioxide 通量 flux 水稻 rice 冬小麦 winter wheat Jarvis 模型 Jarvis model 开顶箱 open top chamber ethylenediurea (EDU) ethylenediurea (EDU) 产量 yield |
其他题名 | O3 and CO2 Fluxes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of Early Rice in Southern China and Winter Wheat in Northern China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中文摘要 | 臭氧(O3)是近地层最主要的光化学污染物之一,高浓度O3 可以严重损伤植物体生理结构和功能,抑制植物体正常生长和繁育。目前,近地层O3 污染已对作物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大量研究表明,O3 对植物体的胁迫与植物体的O3 吸收量直接相关,定量分析作物O3 吸收通量的变化特征,明确O3 吸收通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对进行科学的O3 风险评价和农作物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典型农作物—水稻和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式通量测量系统和开顶式O3 熏气系统分别进行了作物冠层水平和叶片水平的气体(O3 和CO2)吸收通量监测和模拟,同时通过喷施抗O3 试剂—EDU,比较了环境O3 浓度下,不同EDU处理对作物保护效果的差异,整个研究为定量分析O3 污染对我国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晴天时,水稻和冬小麦的冠层O3 吸收通量在上午较高,中午明显下降,下午虽然有所回升,但其数值仍明显低于上午。 (2)晴天时,水稻冠层CO2 吸收通量的日变化趋势与光强因子的日变化趋势相同,二者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其峰值多出现在中午前后,而冬小麦冠层CO2吸收通量的日变化趋势与光强因子不同,其通量值通常在上午较高,下午较低。 (3)不同O3 处理间(40 nL·L-1、80 nL·L-1 和120 nL·L-1),水稻和冬小麦的冠层O3 吸收通量差异显著(p<0.05),但冠层CO2 吸收通量则无显著差异(p>0.05)。 (4)夜晚,水稻和冬小麦冠层对O3 具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其吸收通量与白天冠层O3 吸收通量大多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其中水稻和冬小麦冠层O3 吸收通量的生长季平均值分别为10.7 和5.9 nmol·m-2·s-1(40 nL·L-1 处理);16.9 nmol·m-2·s-1 和9.8 nmol·m-2·s-1(80 nL·L-1 处理)。 (5)水稻和冬小麦的冠层气体(O3 和CO2)吸收通量均呈单峰型生育期变化,其中冬小麦冠层O3 和CO2 吸收通量的生育期峰值均出现在孕穗期,而水稻冠层O3 和CO2 吸收通量的生育期峰值分别出现在蜡熟期和拔节期。 (6)两作物冠层气体吸收通量对各环境因子(温度、光强、水汽压差等)的响应模式与叶片气孔导度的响应模式相似,基于两参数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利用Jarvis 乘法模型实现了作物冠层水平和叶片水平的O3 吸收通量预测,两水平下的模型检验r2 值范围分别为0.62–0.78 和0.60–0.61。 (7)水稻实验中,气孔O3 吸收通量指标(AFst2)与相对产量的响应关系r2 值为0.63,明显高于O3 浓度指标(AOT40 和SUM06)的剂量反应r2 值(0.49 和0.51);小麦实验中,两种指标的剂量反应r2 值相差较小,气孔O3 吸收通量指标(AFst4)的剂量反应r2 值为0.76,该值介于两O3 浓度指标(AOT40 和SUM06)的剂量反应r2 值(0.74 和0.81)之间。 (8)与对照结果相比,除个别作物生长指标经EDU 处理后略有增加外,EDU处理下,作物大部分生长指标均没有显著升高(p>0.05),相反,高浓度EDU 处理(水稻:450 mg·L-1 EDU;冬小麦:300 mg·L-1 EDU)显著抑制了水稻和冬小麦穗生物量的增加(p<0.05)。 |
学科主题 | 系统生态学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2-03-20 |
源URL | [http://ir.rcees.ac.cn/handle/311016/3562]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佟磊. 中国南方早稻和北方冬小麦O3和CO2吸收通量观测和模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