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Er基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刘文月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7-05-19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金属研究所 |
导师 | 张海峰 |
关键词 | Mg-Er基非晶合金 玻璃形成能力 非晶形成尺寸计算 非晶基复合材料 过冷液相区 牛顿流体 |
其他题名 | Mg-Er based bulk amorphous alloys and their composites |
学位专业 | 材料学 |
中文摘要 | Mg基非晶合金因其高强度、低密度,作为新型高比强度结构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般而言,大原子尺寸差与主要组元间具有负混合热的多组元体系,具有高的玻璃形成能力。但是,目前尚无任何理论或者方法可以量化合金成分与玻璃形成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这一量化关系,进而开发出新的Mg基非晶合金成分。 首先,通过分析现有典型合金体系玻璃形成能力与组元间的特点,利用组元的本征性质:电负性、价电子数、熔点、原子尺寸,建立了合金玻璃形成能力的计算模型。通过实验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对比,该模型在计算玻璃形成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统计相关因子R2可达0.85。 再次,在模型计算的基础上,开发出了Mg-Er基非晶合金体系。通过模型分析与改进,能够较好的说明Mg-Cu-Er、Mg-Cu-Ag-Er合金系的玻璃形成能力与合金成分的关系。实验验证了计算模型的预测结果,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有利于非晶合金成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后,测试Mg-Er基非晶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发现,这类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特点,但是室温塑性变形量有限。通过复合技术,非晶材料的室温塑性明显提高,7v%Nbp-Mg60Cu30Er10合金的室温塑性可达5-6%。塑性提高的原因是添加Nb颗粒后诱发了剪切带萌生,促进了剪切带增殖,阻碍了剪切带自由扩展。 复合的方法虽然提高了塑性,但是未改变非晶基体高度局域化的变形方式,塑性加工仍是问题。为此研究了Mg60Cu30Er10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温区内的变形行为。研究发现,在此温区内合金可以进行低应力水平下(100MPa)大变形量(50-60%)的塑性变形,这为Mg-Er基非晶合金的塑性加工提供了出路。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2-04-10 |
页码 | 135 |
源URL | [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17028] ![]() |
专题 | 金属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文月. Mg-Er基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D]. 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金属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