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再结晶行为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莉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05-2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授予地点金属研究所
导师孙晓峰
关键词镍基高温合金 再结晶 形核 晶粒长大 持久 高温热处理
其他题名Studies on Recrystallization in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Nickel-base Superalloys
学位专业材料学
中文摘要本论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对CMSX-4单晶合金和DZ125L定向凝固柱晶合金的再结晶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再结晶的形核、长大机制。同时研究了合金组织结构特征和外界因素对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并且采用Gleeble热/力模拟试验机对DZ4合金叶片中的再结晶进行了分析、模拟,对DZ4合金及DZ125L合金的再结晶倾向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CMSX-4和DZ125L合金经局部变形后,在本论文所选择的温度热处理时(固溶温度附近)都发生了再结晶。较低温度热处理的样品中,只发生部分再结晶;在较高温度热处理时,再结晶进行充分;在远高于固溶温度热处理时,再结晶区域可以观察到较大再结晶晶粒。两种合金的再结晶动力学曲线表明,再结晶过程都是扩散控制的过程。 在不同温度下,再结晶的主要形核机制不同:高温热处理时,枝晶干的再结晶形核是主要形核方式;中温热处理时,可以同时观察到枝晶干形核和枝晶间第二相(碳化物、/¢共晶)和缩孔以颗粒诱发形核机制诱发再结晶形核;而在较低温度热处理时,枝晶间的第二相颗粒诱发再结晶形核为主要形核方式。 在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中,组织中的第二相(、/¢共晶、碳化物)与再结晶晶界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受热处理温度和变形程度的影响。CMSX-4单晶合金中,再结晶晶界受/¢共晶阻碍,可能在/¢共晶内迁移,并在再结晶晶界后析出大块相。DZ125L合金中的碳化物在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中阻碍再结晶晶界的迁移。再结晶晶界可以切过或绕过碳化物。当热处理温度较高时,高变形量区的草书体碳化物还有可能在再结晶晶界前沿溶解。 实验发现,在相同变形量、相同热处理制度条件下,随着枝晶间距的增加,再结晶倾向降低;DZ125L合金随碳含量的增加,再结晶倾向性增加,并在碳含量达到0.096 wt%时,再结晶深度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碳含量,再结晶深度变化不大。与DZ125L合金不同,加入300 ppm碳的CMSX-4合金的再结晶倾向明显降低。 观察表层再结晶和局部再结晶在980 oC/235 MPa持久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发现:(1)表层再结晶在持久过程中变化较小。而(2)局部再结晶在持久过程中的组织变化较为复杂。在垂直于外加拉应力的再结晶晶界上形成了γ′贫化区(PFZ)。持久过程中裂纹产生于PFZ区,PFZ区的产生极有可能是局部再结晶影响合金性能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对DZ4叶片中的再结晶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DZ4叶片中的再结晶区一般靠近叶身根部,且面积较大,呈月牙形。叶片中的再结晶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个或几个大再结晶晶粒构成的再结晶区,另一种是由多个再结晶晶粒构成的再结晶区。分析认为DZ4叶片中的再结晶极有可能是在使用之前就存在的。 对DZ4、DZ125L合金定向凝固、加工、使用过程的热模拟表明:两种叶片在加工、搬运过程中磕碰以及校形时用力不均、变形较大均可导致叶片塑性损伤,从而在随后的高温热处理过程中产生再结晶。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2-04-10
页码106
源URL[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17047]  
专题金属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莉. 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再结晶行为研究[D]. 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0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金属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