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Sn-3.8Ag-0.7Cu 焊料以及焊料/铜界面在静态和循环载荷下的力学行为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祝清省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5-2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授予地点金属研究所
导师尚建库
关键词无铅焊料 晶界变形 循环软化 驻留滑移带 Fe-Ni镀层
其他题名Mechanical behavior of Sn-3.8Ag-0.7Cu solder and solder/copper interface under static and cyclic loadings
学位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中文摘要在电子封装工业中,由于铅元素会给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近年来无铅焊料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随着封装密度的不断增加,焊点尺寸愈来愈小,无铅连接的可靠性问题变得尤其重要,所以需要对连接体的损伤行为机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在本论文研究中,着重讨论焊料内部中化合物相、晶界对材料变形和损伤的影响机制以及焊料/基体界面化合物层的微观损伤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Sn-Ag-Cu作为一种最有前途的无铅焊料合金之一,已经得到普遍关注。在这种合金中,Ag和Cu以与Sn的化合物形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针状或者棒状化合物在材料变形过程中容易脆断,降低材料的塑性;化合物颗粒起着明显的弥散强化作用,也有利于材料的塑性。当合金通过挤压后再结晶的途径转化为细小等轴晶后,在低应变速率拉伸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延伸率和较低应力,此时应变速率敏感性更强。这由于细小等轴晶粒提高了晶界体积比例,使与时间相关的晶界变形机制更加显著。同时,细小等轴晶粒组织在低周疲劳初始阶段表现出快速循环软化行为,并且发现存在大量沿晶裂纹。原位观察表明裂纹密度与循环周次在初始周次内呈近似对数关系。利用裂纹模型建立循环软化随周次的关系,其模拟的软化曲线与实验曲线符合较好,证明了循环软化是由沿晶裂纹引起的。细小等轴晶粒不仅提高了晶界的所占体积比例,而且有利于晶界滑移,这些促使晶界裂纹在初始阶段快速发展。 驻留滑移带是铜单晶体在循环加载中的典型特征,驻留滑移带所携带位错在界面处形成塞积,使对界面产生连续“撞击”效应,实现对焊料/基体界面在微观范围内加载。在此条件下,发现对于Sn-Ag-Cu/铜单晶体界面,时效后的厚层平状化合物界面更容易在滑移带/界面处形成垂直界面的裂纹,并且在化合物内部快速发展,最终沿焊料/化合物界面失效。裂纹沿平直状化合物/焊料界面比扇贝形化合物界面扩展速率更快。Sn-Bi/铜单晶体界面,在120oC 7天时效后,裂纹由在化合物内部转移到沿化合物/基体界面产生,并沿此快速断裂,这是由于Bi在此界面偏析造成的。单晶体上电镀一层银膜后,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Ag3Sn层,能够有效阻止Bi向化合物/基体界面的偏析行为。 铜基体上电镀FeNi层,其与Sn-Ag-Cu焊料液态反应速率极慢,生成薄而致密的FeSn2化合物层;在120oC温度时效,化合物生长速率极慢;在180oC下,生成了一层含有Cu,Ni,Sn的化合物层,生长速率较快,这是由于较高温度促使基体中铜元素能够扩散穿过镀层,从而在界面偏聚。球剪切实验表明SnAgCu/FeNi-Cu连接体在回流和120oC时效后具有比未镀层试样更好的剪切性能;180oC时效后,其性能与未镀层试样相当,这说明FeNi镀层作为UBM层或者焊盘金属化层使用具有良好力学可靠性。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2-04-10
页码140
源URL[http://ir.imr.ac.cn/handle/321006/17063]  
专题金属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祝清省. Sn-3.8Ag-0.7Cu 焊料以及焊料/铜界面在静态和循环载荷下的力学行为[D]. 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0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金属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