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及其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意义
文献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作者 | 闵庆文 |
发表日期 | 2011 |
关键词 | 澜沧江流域 野生稻 资源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可持续发展 |
ISSN号 | 1007-7588 |
摘要 |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野生近缘种和原始祖先,是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是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组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野外考察中,就该流域野生稻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曾分布有我国所有的三种野生稻。近40年来,随着野生稻自然环境的破坏,其自然居群分布迅速减少,有些分布点已经绝迹或濒临灭绝。现存分布点共计31个,分散在横跨4个州、市的11个县(市)。针对野生稻的濒危现状及原因,提出如下保护建议:①加强野生稻栖息地的保护,即采用原地保护为主的方法保护现有资源;②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野生稻的保护;③加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④做好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保护规划,将野生稻资源的保护列入到大坝的建设规划中,国家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野生稻保护投入机制,要求澜沧江水电企业加入到野生稻的保护行列中来。总之,作为一种珍稀的作物野生种质资源,野生稻对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
出处 | 资源科学
![]() |
期 | 6页:1066-1071 |
语种 | 中文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2215]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历年回溯文献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闵庆文. 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及其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意义. 20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