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消减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研究

文献类型:中文期刊论文

作者吴绍洪; 戴尔阜
发表日期2006
关键词黄河下游 洪灾风险 削减 后备 流路
ISSN号0023-074X
摘要从地学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宜的行河边界条件和最小的社会、经济损失为原则,通过对地质、地貌、水文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在GIS和数学模型等技术的支撑下,研究了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的消减问题,探讨在现今黄淮海平原是否存在一条可行的最优后备流路.研究认为,在水沙矛盾不能根除的现实条件下,最优后备流路的识别可选择边界条件较优和社会、经济损失较小的重叠区域.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地形、构造运动、地壳稳定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运用距离加权函数和最低成本路径函数计算得到最优后备流路.后备流路完全摆脱鲁西中隆起的影响,全线在海黄裂谷中行河,有利于河道的相对稳定;后备流路的比降增加36.2%、长度缩短15.4%、曲率减小12.2%,有利于行水行沙.总之,启用后备流路能较好地缓解现行黄河的洪灾风险.虽然存在部分人口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的重建以及现有流路被废弃地区用水短缺及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但与国家治黄的巨大累积投入相比较,其绝对数量仍然是可接受的.在被确定的后备流路区域内,由于水资源的充裕和相应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出处科学通报
S2页:129-139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6021]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历年回溯文献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绍洪,戴尔阜. 消减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研究. 200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