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地带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刘新圣 ; 张林 ; 孔高强 ; 罗天祥 |
刊名 | 山地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11 |
期号 | 3 |
关键词 | 急尖长苞冷杉 海拔 地上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高山林线 |
中文摘要 | 从亚高山森林到高山林线,逐渐严酷的生长环境影响了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本研究采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估算了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在不同海拔(4 190 m,4 270 m和4 326 m)的地上生物量,分析了群落中不同层次地上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随海拔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急尖长苞冷杉群落地上生物量在181~284 t/hm2之间,其中,乔木层在117~248 t/hm2,灌木层为35~62 t/hm2,草本层为0.9~1.5 t/hm2;2.群落地上生物量随海拔升高急剧降低,降低的平均幅度为73.1 t/(hm2.100 m);3.随海拔升高,群落地上生物量分配到非光合器官(树干和枝条)的比例显著降低,分配到叶的比例呈增加趋势。随海拔的增加,急尖长苞冷杉群落通过增加叶生物量所占比例(高叶寿命)以延长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存留时间,提高生态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从而适应高海拔地区的低温胁迫环境。 |
公开日期 | 2012-05-21 |
源URL | [http://ir.itpcas.ac.cn:8080/handle/131C11/1833] ![]() |
专题 | 青藏高原研究所_图书馆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新圣,张林,孔高强,等. 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地带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J]. 山地学报,2011(3). |
APA | 刘新圣,张林,孔高强,&罗天祥.(2011).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地带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山地学报(3). |
MLA | 刘新圣,et al."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地带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特征".山地学报 .3(20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青藏高原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