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 作者 | 张柏春 ; 田淼 |
| 刊名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
| 出版日期 | 2006-05 |
| 期号 | 3页码:81-97 |
| 关键词 | 图像表达 绘画 机械 器物 古代中国 |
| 中文摘要 | 表达方法是知识的创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知识的承传也有重要影响。技术知识的图像表达与绘画艺术密切相关。中国画家在以再现视觉效果为追求的对位置向背方面的揣摸及绘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与现在的透视理论一致的绘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于机械、器物的绘画之中。晋代,数学家已经运用文字和图来阐释数学知识,地图专家总结了绘图的法则。唐代画家在描绘台阁、车舆、器物等时追求“形似”,敦煌壁画多具有纵向的移动透视或散点透视画法的特征,间有相当于一点透视的画法。五代画家的三维空间描绘物体的方法可以按照正确的比例表达物体的尺寸和形状。此后,画家对机械、器物、建筑的描绘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北宋时期,图与说的结合成为科技书籍的表达模式,它突破了“不收图”的编书传统。作者运用等同于移动透视、正投影、近似轴测投影和近似平行投影的画法和文字解说表达出机械、器物等的详细构造。有些著作以装配图、零件图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组合视图表达复杂的器物或机械结构。图、说结合的表达模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近代工程图学传入中国时期,并融入现代工程、机械表达方法之中。 |
| 学科主题 | 技术史 |
| 语种 | 中文 |
| 公开日期 | 2012-07-20 |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1036] ![]() |
| 专题 |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_科学技术史_中国古代科技史 世界科技史研究室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柏春,田淼. 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3):81-97. |
| APA | 张柏春,&田淼.(2006).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故宫博物院院刊(3),81-97. |
| MLA | 张柏春,et al."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故宫博物院院刊 .3(2006):81-9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