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如锯猜想:基于环境史的解读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曾雄生 |
刊名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出版日期 | 2008-04 |
卷号 | 23期号:2页码:23-32 |
关键词 | 宋代 汀州 虎 环境史 佛教 |
中文摘要 | 北宋汀州最早出现了"虎耳有缺"的记载,并且将之与老虎吃人联系起来,认为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本文试图从环境史的角度提出一种猜想,认为虎耳上的缺口乃"伤口","两耳如锯"则是说此虎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老虎生存竞争的结果。而老虎生存竞争并在身上留下缺口至宋代时为人所留意,则又与唐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虎耳有缺如锯也可以视作环境恶化的标志。同时,古人对虎耳有缺的观察及其解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生物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在传统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
学科主题 | 生物学史 |
资助信息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百人计划”课题“宋代的科学与社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05JJD770121)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2-07-20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1111] ![]() |
专题 |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_科学技术史_中国古代科技史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曾雄生. 虎耳如锯猜想:基于环境史的解读[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3(2):23-32. |
APA | 曾雄生.(2008).虎耳如锯猜想:基于环境史的解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3(2),23-32. |
MLA | 曾雄生."虎耳如锯猜想:基于环境史的解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3.2(2008):23-3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