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壳幔速度结构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衡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12-05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赵俊猛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地震层析成像 地球动力学 P波速度结构 裂谷 俯冲 |
学位专业 | 构造地质学 |
中文摘要 | 为进一步探测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较为精确地得到研究区岩石圈深部速度结构,追踪印度岩石圈地幔和探究裂谷下方的结构,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和深、浅部构造活动响应等地球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地震学方面的依据,本研究采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ANTILOPE-I,II剖面,以及IRIS网站提供的ASCENT计划、INDEPTH计划、Hi-CLIMB计划和Namche-barwa地区的P波数据,利用赵大鹏教授的Tomo3D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的地壳和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进行反演。同时,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复杂多变的地下结构以及介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研究中,对现有的某些算法做了相应的改进。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青藏高原的三维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不但追踪到了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地幔的空间格局,同时也追踪到了位于羌塘地体之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其主要结论为:(1)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地幔的前锋并非呈十分规律的形态分布,总体上与主边界断层的走向类似;(2)印度板块在俯冲的过程中已经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俯冲形态在各个区域有明显差异;(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产生了断裂和拆沉,但是断裂的具体时间在高原的西、中和东部可能皆不相同,且很可能产生不止一次的断裂(高原中部地区);(4)在地壳深度范围内,不太可能存在大范围的物质流动现象,流动模式可能非常复杂;(5)裂谷的形成与深部构造活动有关。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2-09-10 |
源URL | [http://ir.itpcas.ac.cn/handle/131C11/1938] ![]() |
专题 | 青藏高原研究所_图书馆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衡. 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壳幔速度结构[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青藏高原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