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热门
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罗艳 ; 倪四道 ; 曾祥方 ; 郑勇 ; 陈棋福 ; 陈颙
刊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出版日期2010
期号6页码:677-687
关键词汶川地震 浅震 震源深度 波形反演
ISSN号1674-7240
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
中文摘要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大陆板内成熟断层的浅部有断层泥的充填,不能积累足够应变产生地震,所以绝大多数地震的深度都深于5km.而年轻断层或完整岩体在积累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浅于3km的地震.汶川地震形成了2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但是远震波形反演及余震分布表明,主震可能继续往北东方向的地下破裂了50多公里,在破裂区东北端深部破裂可能引起浅部应力增加,从而产生浅震.2008年7月24日在汶川地震破裂带东北端青川发生了一次Ms5.7级的余震.CAP方法反演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深度为3km.为了进一步确认震源深度,本文利用震中距约15km的近台L0205观测到的深度震相sPL及面波体波振幅比确认其深度.由于地震深度小于震中距1/5,Rayleigh波才能发育,在15km左右的距离上观测到远强于SV波的Rg波,这也充分证明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很浅.在该台上还观测到该地震序列多次余震的sPL,由此得到的震源深度都浅于3km.另一方面,由于实地考察和InSAR研究没有发现汶川主震在这个地区有地表破裂,所以本文认为这个地震序列是由于深部破裂引起浅部应力增加而导致完整岩体的新鲜破裂,而非沿着汶川主震破裂带发生.研究余震深度变化趋势及发震断层对认识主震发震机理及理解破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公开日期2012-02-17
源URL[http://ir.whigg.ac.cn//handle/342008/2913]  
专题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_其他_期刊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等. 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6):677-687.
APA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郑勇,陈棋福,&陈颙.(2010).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6),677-687.
MLA 罗艳,et al."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6(2010):677-68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