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大分子组装体-客体分子界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与应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刘志鲁
学位类别理学博士
答辩日期2009-05-2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导师陈淼
关键词大分子组装体 聚吡咯丙酸 生物传感器 聚电解质 macromolecular assembly poly(pyrrole propionic acid) biosensor polyelectrolyte
学位专业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中文摘要大分子组装体-客体分子的界面相互作用是生物传感器工作的基础,精细控制界面的相互作用在很多生物分析体系中是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在综述了几种生物传感器中大分子组装体的制备方法,用SPR,EIS,AFM等手段研究了界面组装体与客体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 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吡咯的N-羧酸取代衍生物—PyCOOH。并对-COOH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进行了活化。结果证明,活化后的单体经电化学沉积成膜以后,表现出可逆的电化学行为。以此为基础,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在阻抗检测中的放大作用,对HBV特异序列进行了电化学阻抗研究。
2. 利用EC-SPR联用,原位监测了循环伏安法聚合吡咯的过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势之间的往复扫描,不仅会使聚合物的膜厚增加,也会引起聚吡咯的掺杂和反掺杂以及聚吡咯本身的光学性质的变化。在金膜表面恒电位沉积了聚吡咯丙酸膜,将表面的羧基用EDC和NHS活化后,用于免疫传感器,并利用抗体本身放大了检测信号。
3. 根据多层膜的反射和透射原理,设计制作了一种可用于普通分光光度计反射装置;建立了基于反射光检测的光学计算模型并用于金纳米粒子标记放大检测乙肝病毒,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正确。此外,还对硅片表面SiO2的厚度影响做了详细阐述。
4. 制备了带有碳酸根、磷酸根和磺酸酯根侧基的阴离子型聚电解质刷,利用溶液AFM研究了其随pH和盐浓度的可逆溶胀/塌陷变换转换,揭示了聚合物刷的溶胀或塌陷两种状态的刚性。此研究为发展基于聚电解刷的离子传感器及离子功能纳米调节器的提供有用的信息。通过微接触印刷术和表面引发聚合直接得到一种图案化的具有活性/惰性二元聚合物刷,这种聚合物刷提供了一种无污染的背景。通过研究发现活性组分可以用于高选择性的生物固定,惰性组分可以将非特异性吸附最小化。
学科主题界面功能材料
公开日期2012-11-05
源URL[http://210.77.64.217/handle/362003/1650]  
专题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_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刘志鲁. 大分子组装体-客体分子界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与应用[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