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斑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量子化释放的长潜伏期:大鼠脑片膜片钳-电化学联合记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黄宏平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7-01-09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授予地点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导师 | 周专 |
关键词 | 蓝斑神经元 脑片 量子化分泌 胞体分泌 去甲肾上腺素 释放潜伏期 安培法 膜片钳 |
其他题名 | Long latency of evoked quantal transmitter release from somata of locus coeruleus neurons :combined measurements of amperometry and patch-clamp in rat pontine slices |
学位专业 | 神经生物学 |
中文摘要 | 蓝斑(Locus Coeruleus, LC)核团主要含有去甲肾上腺素(NA)神经元并且投射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大部分区域。然而,有关NA如何从蓝斑神经元释放却知之甚少。本学位工作联合电化学记录和膜片钳测量技术发现:去极化刺激蓝斑神经元可以记录到被诱发的尖峰(spike)信号(Iamp),每个尖峰代表一个量子化的递质释放;去极化脉冲诱发的量子化NA分泌信号的平均潜伏期是1870ms;而蓝斑神经元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平均潜伏期只有1.6ms;这些量子化安培信号的释放是依赖钙离子的,去除细胞外的钙离子可以阻断释放; TTX不能阻断去极化脉冲诱发的蓝斑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在急性游离的蓝斑神经元胞体部位可以记录到去极化刺激诱发的尖峰信号和膜电容的增加,说明有一部分递质释放来自胞体;相对于谷氨酸能的快速EPSC,脑片上蓝斑神经元的儿茶酚胺的分泌更易受到动作电位频率的调节(0.5-50 Hz),神经元在自发放电状态下,胞体释放量很少,而在受到刺激后,放电频率增加时,胞体释放也增多;蓝斑核团内神经元兴奋性增强时,使胞体树突区域的NA释放,继而抑制胞体本身的放电和NA的释放,这种作用与胞体上a2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综上所述,与经典的突触递质释放相比,蓝斑胞体部位的NA的量子化释放具有潜伏期长,对动作电位模式高度敏感的特点。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1-05 |
页码 | 78 |
源URL | [http://202.127.22.60/handle/331001/2400] ![]() |
专题 | 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_神经所(总)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黄宏平. 蓝斑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量子化释放的长潜伏期:大鼠脑片膜片钳-电化学联合记录研究[D].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