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导航小行星空间探测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作者 | 马月华 ; 倪维斗 ; 李广宇 ; 赵海斌 |
出版日期 | 2005 |
会议日期 | 2005-01-20 |
会议地点 | 哈尔滨 |
关键词 | 小行星 深空探测 自导航航天器 |
页码 | 402-405 |
中文摘要 | 小行星空间探测的目标是(i)研究小行星及其起源,并由此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ii)发现近地小行星,研究其分布并追踪具有潜在危险的小天体。已往小行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地面大望远镜进行的,空间现测和研究仅有几次顺带的飞越和飞至单一目标的任务。地面望远镜只能给出亮的、大的天体的精确轨道信息,对分类和形状的分辨率也是有限的。由于科学仪器的日益改进和自导航系统在航天器上的实现,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许多以观测小行星流量、大小和类别分布为目标的空间任务。如,丹麦的Bering空间计划主要针对主带小行星,轨道在0.72-3.5 AU之间;法国的EUNEOS(Eurooean NEO Svace-based Observatory)空间计划主要针对近地小行星和潜在威胁小行星,轨道在0.5-0.72 AU之间。本小行星空间棵测计划是把Bering和EUNEOS 的棵测范围合并,把高精度星光追踪器使用在自导航系统上,可以自动寻找地面站,主动与深空站通信,能有效简化定位系统和通信系统。航天器轨道的设计可以作如下选择:先经金星引力助推进入金星和水星轨道之间的绕日轨道,再经两次金星引力助推进入金星轨道和小行星带之间的绕日轨道(0.7 AU至3.5 AU)。其它的可能选择也在积极考虑之中。这样的设计,在其航行到小行星带前可以探测水星、金星、地球轨道和小行星带之间的小行星,特别是近地小行星和越大小行星;到达主带后的主要目标为探测小行星的分布、组成及其与陨星的关系。 |
会议主办者 |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
会议录 |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
![]() |
会议录出版者 |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 |
学科主题 |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
会议录出版地 | 北京 |
源URL | [http://libir.pmo.ac.cn/handle/332002/8780] ![]() |
专题 | 紫金山天文台_会议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马月华, 倪维斗, 李广宇,等. 自导航小行星空间探测[C]. 见:. 哈尔滨. 2005-01-2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紫金山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