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同位素分离用载钯硅藻土材料的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陈伟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1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杨柯 ; 陈德敏 |
关键词 | 钯 硅藻土 储氢性能 氢同位素分离 TCAP palladium kieselguhr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hydrogen isotope separation TCAP |
学位专业 | 材料加工工程 |
中文摘要 | "氢及其同位素在科研、工业、医学和国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时还是核聚变反应的基本燃料,有望解决人类面对的能源危机。由于氢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的各个环节都涉及纯化和分离工艺,因此氢同位素分离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热致循环法(Thermal Cycling Absorption Process,简称TCAP)分离氢同位素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氢同位素分离方法,是一种半连续的色谱分离方法,具有体积小、安全、效率高等优点。本论文以TCAP同位素分离用载钯硅藻土(Pd/K)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致吸放氢循环设备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Pd/K材料的制备方法、储氢性能,并对其进行了热处理改性研究。 本论文分别采用氯化钯逐次浸渍还原法、氯化钯浸渍焙烧法和硝酸钯铵热分解法制备出Pd/K-1、Pd/K-2 和Pd/K-3三组样品。XRD分析表明,样品都是由纯钯和SiO2两相组成;SEM分析表明,三组样品中的钯分布状态分别为颗粒状、颗粒状+网状、致密网状,形貌差异主要来源于制备过程中的还原气氛和焙烧温度的不同。储氢性能测试表明:与纯钯相比,Pd/K-1样品的吸氢量降低了20%左右,平台压力略有升高,平台斜率增加,动力学性能提高一倍;Pd/K-2及Pd/K-3样品的PCT曲线与纯钯基本一致,饱和吸氢量仅有少量降低,吸氢动力学也优于纯钯。 对Pd/K-1样品分别进行了2000次恒温和热致吸放氢循环,循环后样品的吸氢量基本不变,PCT曲线滞后变小;热致循环后样品动力学有所提高,恒温循环后样品动力学减慢;热致循环和恒温循环后样品的粉化率(<80目)分别为3.6%和5.4%,热致循环过程引入的热应力导致了比恒温循环更高的粉化率。 对Pd/K-2样品进行了500-4000次热致循环,结果表明:循环后样品的PCT吸氢平台长度变化不大;在2000次循环内,随循环次数增加,动力学加快;而4000次循环后样品的动力学出现了衰退,但仍比新样品要快。对循环后样品粉化率的统计表明,在1000次循环内粉化较少,<100目颗粒质量仅占0.2%;随循环次数继续增加,粉化加剧,4000次后,<100目颗粒质量比例达到4.9%。 对Pd/K-3样品进行900℃/1h、1000℃/1h和1100℃/1h的真空热处理,SEM观察发现,热处理后样品中钯由网状转变为细小颗粒状,随热处理温度升高,钯颗粒逐步经历形核和长大过程。储氢性能测试表明,热处理样品的吸放氢平台压升高,平台斜率增大,吸氢量减少,其中900℃和1000℃热处理样品的βmin(对应于PCT曲线中α相完全消失时的吸氢量)减少了10%以上,而1100℃热处理样品βmin降低了20%。动力学测试表明,热处理影响了钯表面活性,从而降低了其低温吸氢动力学,但在高温下吸氢动力学基本恢复。 将热处理前后的Pd/K-3样品进行2000次热致吸放氢循环测试,Pd/K-3新样品及经历900-1100℃热处理样品在循环前后的吸放氢PCT性能及吸氢动力学性能基本相同。对热致循环后样品进行粉化分析表明,经900℃/1h热处理样品的粉化率仅为3.66%,而未热处理样品的粉化率为6.16%,因此热处理可明显改善Pd/K-3样品的抗粉化性能。SEM分析表明,样品的热处理改性主要通过控制样品中钯颗粒大小来降低其粉化率,当钯粒度低于1μm时,其粉化几率会大大降低。 采用制备的Pd/K材料设计并装填了分离色谱柱,分离结果表明,对氢氘比2:8的原料气在-40~150℃温度下,经过5次全回流热致循环,可得到氘含量99.1%的产品气,表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 |
公开日期 | 2013-04-12 |
源URL | [http://210.72.142.130/handle/321006/64331] ![]() |
专题 | 金属研究所_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伟. 氢同位素分离用载钯硅藻土材料的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金属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