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王录仓,陆凤英 |
刊名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出版日期 | 2005-07-15 |
期号 | 4页码:67-72 |
关键词 | 城镇体系 发展轨迹 动力机制 青海省 |
中文摘要 | 青海城镇体系经历了发韧期、奠基期、转型期3个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湟水谷地最先拉开了城镇发展的历史帏幕,随后逐步向西扩展进入青海湖地区.宏观上,从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区渗透,进而向游牧区拓展,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和地域开发进程的调控作用,因此城镇分布数量和密度呈现出农耕区—农牧交错区—游牧区逐级递减的趋势.中观上,以河流为脉络,城镇发展或溯源而上伸入高原腹地,或向河谷两岸推进,进入山区,表现为从优势生存空间向劣势生存空间的时空转化,城镇数量与密度呈现出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的递减趋势.微观上,河谷农耕区城镇选址多位于河流阶地上,土地肥沃,取水便利;而牧区城镇的选址却往往与水草丰美的牧场相关,映射出古代城镇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的依赖性.总体而言,青海省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中央行政建制和军事据点的设置,而非城镇内部社会经济自我发展.就单个城镇而言,民族文化、民族宗教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是城镇成长的主要推进剂. |
收录类别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公开日期 | 2013-03-06 |
源URL | [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19889] ![]() |
专题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未分类)_期刊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录仓,陆凤英. 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67-72. |
APA | 王录仓,陆凤英.(2005).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7-72. |
MLA | 王录仓,陆凤英."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005):67-7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