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张翠华,言穆弘,董万胜,张义军
刊名高原气象
出版日期2005-10-28
期号5页码:741-747
关键词青藏高原雷暴 层结特征 闪电频数
中文摘要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活动相当频繁,这种雷暴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在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下形成雷暴,但强度不大,最大反射率一般不超过4 0 dBz,相对云顶高度可伸展到1 0.0~13.0 km,强弱雷暴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时间大约为30 min左右,主要发生在13:00~19:00(北京时,下同)之间,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此外,在晚上也有弱对流,最大反射率约为20 dBz。高原雷暴天气层结具有与平原雷暴完全不同的特征,一般为整层弱不稳定,高度可以伸展到100 hPa,整层不稳定能量不大,强雷暴CAPE值平均为782 J.kg-1,弱雷暴约为406 J.kg-1,分布较均匀,不出现能量特别大的不稳定层次。近地层相对湿度有“逆湿”现象,厚度约1~2 km,平均为60%~80%(雨季后)。无论是强雷暴天气还是弱雷暴天气都具有上述相似层结。这种层结可触发对流,发展高度很高,但强度不大,能量较小。这种特殊层结揭示了高原雷暴的特殊结构。雷暴的闪电频数可以表征雷暴发展强度,通常可以建立闪电频数与雷暴单一参量(云顶高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式,从而可以利用测量闪电频数来预报雷暴的强弱,但上述关系对于高原雷暴并不适用,必须建立闪电频数与多参量之间的综合关系。
收录类别CSCD
公开日期2013-03-06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0345]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未分类)_期刊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翠华,言穆弘,董万胜,张义军. 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2005(5):741-747.
APA 张翠华,言穆弘,董万胜,张义军.(2005).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高原气象(5),741-747.
MLA 张翠华,言穆弘,董万胜,张义军."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高原气象 .5(2005):741-74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