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滴线附近的β缓发质子衰变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徐树威 ; 李占奎 ; 谢元祥 ; 黄文学 ; 舒能川 ; 陈永寿 ; 许甫荣 ; 王鲲 ; 潘强岩 ; 王旭东 ; 于涌 ; 邢烨炳 |
刊名 |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 |
出版日期 | 2005 |
期号 | 01 |
中文摘要 | 简要回顾了我们小组在 1996~2004 年中发表的有关质子滴线附近β缓发质子衰变的实验结果; 即运用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 +“p-γ”符合方法; 在稀土区质子滴线附近首次观测了 9种新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 在 A= 90 核区的 N = Z线附近获得了 5 种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的新数据. 同时着重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细节. 汇总了这 14 种核素的半衰期、自旋、宇称、形变以及生成反应截面的实验结果; 并与流行的核模型理论预言进行了系统的对比讨论. 从中看出:(ⅰ) Mo; Rh 以及“等待点”核 Ru 和 Pd 半衰期的实验值比近期 M?ller 等 85 92 89 93人的宏观-微观理论预言值长 5~10 倍; 因而明显地影响天体 rp-过程的核素丰度;(ⅱ) 实验指认的质子滴线核 Ho 和 Pm 的自旋和宇称; 与流行理论预言不符; 142 128但用 Woods-Saxon-Strutinsky 方法计算得到的位能面可以解释自旋和宇称的实验值; (ⅲ) 实验估计的 9 种稀土核的生成截面比通用的 Alice和 HIVAP 程序的计算值要小 1~2 个数量级. |
收录类别 | CNKI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1-23 |
源URL | [http://ir.sinap.ac.cn/handle/331007/12421] ![]() |
专题 |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_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2003年前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树威,李占奎,谢元祥,等. 质子滴线附近的β缓发质子衰变[J].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5(01). |
APA | 徐树威.,李占奎.,谢元祥.,黄文学.,舒能川.,...&邢烨炳.(2005).质子滴线附近的β缓发质子衰变.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01). |
MLA | 徐树威,et al."质子滴线附近的β缓发质子衰变".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01(200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