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的含硫杂环配体及含氮杂环配体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庆华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1999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导师 | 黄锦顺 |
关键词 | 超分子化学 分子间作用力 硫硫作用 π-π堆积 配位聚合物 分子内配体间电荷转移 二硫代醇酸 二亚胺 |
中文摘要 | 人们熟知的化学主要是研究以共价键相接合的分子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变换规律。而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超分子化学则是研究多个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不含共价键)而形成的复杂且有组织的体系。通常意义上的分子间作用力在范氏半径范围之内起作用, 正如共价键在共价半径范围内起作用。分子间的S…S作用、π…π堆积、氢键和弱配位作用等均可视为超分子作用。这种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的每个键的键能虽然不及一般共价键的5-10%,但它具有累加性, 因而大分子的分子间总键能也可能相当大。本论文用溶液法合成了下列九个化合物并解出它们的单晶结构:[Hg_2(C_5H_4S_5)_2Cl_4]_∞ (I) [Hg(C_5H_4S_5)I_2]_2 (II) [Ag(C_5H_4S_5)_2NO_3]_∞ (III) [Zn(phen)_2WS_4] (VI) Zn(phen)_2MoS_4 (V) [Zn(bipy)(dmit)]_2 (VI) [Zn(phen)(dmit)]_2 (VII) Zn(py)(mnt) (VIII) (NEt_4)_4[Sn_2(WS_4)_4] (IX) (1)其中化合物I-III是中性有机多硫配体C_5H_4S_5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合物, 通过M-S弱配位以及S...S、S...Cl、S...I等分子间作用而形成超分子体系。化合物I具有一维折线链状结构, 其中汞原子处于五配位的三角双锥之中, 并进一步通过链与链之间的S...S作用(3.568 A和3.583 A) 和S...Cl作用(3.280 A)而形成准三维网状结构。化合物II是个双聚HgI_2有机配合物, 并进一步通过分子间的S...S作用(3.650和3.653 A)和S...I作用(3.704 A)而形成准二维结构。化合物III是含有Ag(I)的一维折线链状配位聚合物, 并通过链与链之间的S...S作用(3.40 A)形成准二维层状结构。化合物IV-V是Zn(II)的含四硫代钨酸(或四硫代钼酸)阴离子和1,10-菲咯啉的混配配合物。锌原子处于六配位的八面体之中。通过相邻的1,10-菲咯啉配体间的堆积, 形成了新颖的一维折线型堆积结构。化合物I-V均可看作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的超分子。(2)化合物VI-VIII是Zn(II)的含有共轭型二亚胺(或亚胺)配体和二硫代醇酸配的混配配合物: 一边是易于得电子的二亚胺配体(diimine), 另一边是易于失电子的二硫代醇酸配体(dithiolate)。具有这种分子构造的化合物, 分子内有可能发生π电子由二硫代醇酸配体通过金属向二亚胺配体转移的过程(LLCT)。本论文分析了们的电子吸收光谱, 并与文献上类似的化合物作比较, 归纳出发生有效的分子仙电荷转移的条件:金属两侧的配体要较好的共面。此外, 还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远红)、电子光谱、差热-热失重分析等表征。对其中主要的红外(远红外)和电子光谱吸收峰进行了归属。对差热-热重分析结果进行了计算, 讨论了化合物受热分解的过程。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5-07 |
页码 | 69 |
源URL | [http://ir.fjirsm.ac.cn/handle/350002/6994] ![]() |
专题 |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_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庆华. 过渡金属的含硫杂环配体及含氮杂环配体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99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