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稀土羧酸盐和稀土亚硒酸-羧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测试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郭晓凤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8-05-3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授予地点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导师黄小荥
关键词稀土 亚硒酸根 羧酸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 荧光性能 水热
其他题名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Rare-earth-carboxylate and Rare-earth-selenite-carboxylate compoundscarboxylate and Rare-earth-selenite-carboxylate compounds
学位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
中文摘要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催化、分离、荧光、光电子等诸多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研究者广泛的兴趣。本论文选择亚硒酸根和共轭有机配体如2,6-吡啶二甲酸(2,6-pdcH2)和反丁烯二酸(fmaH2), 与稀土金属离子共同构筑具有新颖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无机杂化稀土材料。在温和水热条件下合成得到了七个稀土配合物:[Ho(2,6-pdcH)3]2·3H2O (1), [La5(2,6-pdcH)5(2,6-pdc)5(H2O)5]·7.5H2O (2), [Gd2(fma)2(C2O4)(H2O)4]·4H2O (3), [Ln8(SeO3)4(2,6-pdc)8(H2O)10]·2H2O (Ln = La (4), Nd (5), Eu(6))和[La7.11Ce0.89(SeO3)4(2,6-pdc)8(H2O)10]·2H2O (7)。 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化合物1的结构可看作是单核分子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二维网络结构;化合物2的结构中存在一个梯子状的一维链,链与链之间通过羧基之间的强氢键形成垂直于[111]方向的二维层,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位水、晶格水以及羧基之间的氢键构成三维结构;化合物3的结构特征可表述为草酸根连接稀土-反丁烯二酸根层形成三维的柱层状网络结构,在该结构中存在一维孔道,晶格水分子填充在孔道中。 化合物4-7为首例报道的稀土金属亚硒酸-羧酸盐化合物。其结构特征是基于Ln8(SeO3)4(2,6-pdc)8(H2O)10簇单元构建的二维层状结构。热稳定性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中配位水和结晶水的脱去和吸收过程是可逆的,而且骨架结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固体发光性质研究表明,4 (La)、5 (Nd)、6 (Eu)三个化合物分别在紫光区、近红外区和红光区有较强的荧光发射。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5-09
页码90
源URL[http://ir.fjirsm.ac.cn/handle/350002/7616]  
专题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_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郭晓凤. 稀土羧酸盐和稀土亚硒酸-羧酸盐的合成、结构及性能测试[D].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0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