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过渡金属簇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的杂化密度泛函交换相关势以及某些铜族配合物发光性质的计算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明昕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6-06-08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导师 | 吴克琛 |
关键词 | 密度泛函 交换相关势 杂化 非线性光学 过渡金属 发光 |
学位专业 |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
中文摘要 | 含过渡金属的有机或团簇化合物具有丰富的光电磁等性能潜力,从理论上根本地提高对此类体系的计算精度,更合理地预测其性能,对指导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混合密度泛函方法(hybrid-DFT)的交换相关(XC)势进行了优化改良,寻找适合计算过渡金属体系的混合XC势。另一方面对某些铜族金属配合物的发光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以期达到对此类铜族金属配合物材料进行分子设计的目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回顾了DFT方法的发展历史以及关于非线性光学的理论发展史,并简要介绍了与磷光/荧光过程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2) 以某些有代表性的单核过渡金属配合物为例,评价了现有各种DFT方法在计算非线性光学系数方面的能力,并参考实验值,对比了HF,MP2的计算效果,为建立改良混合密度泛函方法铺平了道路;最后以多种过渡金属简单配合物为模型,利用高精度理论方法(CCSD或高基组下的MP2方法)的计算结果为标准,拟合了适合计算过渡金属体系非线性光学系数的DFT-XC势优化混合参数。 (3) 以三核铜和三核金配合物为代表,研究了铜族三角型配合物微观电子结构对磷光发射性质的影响。其内容包含了单体,多聚体,以及夹心配合物三个方面。首先,使用CIS方法优化了单体激发态分子结构,得出畸变的最低三重激发态是引起此类配合物发光峰红移的主要原因;其次,多聚体研究的结果揭示了该类三核化合物在强烈的激发态成键趋势,并且这种激发态成键也是造成发射谱红移的重要原因,同时为克服无法对大体系进行激发态优化,提供了以分子间距为参数扫描二聚体势能面的定性手段;最后,用TD-DFT方法研究了三核金配合物搀杂异金属离子的新型夹心配合物,结果表明也可以通过改变夹心离子的电子结构(氧化价态或种类)来达到该类配合物调控发光的分子设计目的。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5-09 |
页码 | 131 |
源URL | [http://ir.fjirsm.ac.cn/handle/350002/7790] ![]() |
专题 |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_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明昕. 发展过渡金属簇合物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的杂化密度泛函交换相关势以及某些铜族配合物发光性质的计算[D].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200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