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重金属污染生态研究--以甘肃地区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蒲瑞丰 |
学位类别 | 博士 |
答辩日期 | 2007-11-20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导师 | 康尔泗 |
关键词 | 西北干旱区 重金属污染 化学定时炸弹 汞 镍 铜 |
其他题名 | Research o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s in arid and semi-area of northwest as Gansu area example |
学位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中文摘要 | 重金属污染的必然趋势是影响人体健康(通过食物链)和经济收入,影响天气和气候,影响其他资源利用和人类活动。本论文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重金属污染事件不断的甘肃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详细的资料收集、野外采样和室内检测,运用污染生态学、土壤学、地球化学、计量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重点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并在下述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甘肃地区农业系统的重金属污染源主要是矿业的开发生产和污水灌溉,耕地土壤污染较轻(P综=0.69),蔬菜地土壤污染较重(P综=1.44),而半干旱区土壤污染有增加的趋势。在污染程度上污水灌溉区>半干旱区>干旱内陆河流域区>高寒阴湿区。作为全国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甘肃省,环境中的镉污染严重。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依次为(以GB15168-95评价)Cd>Cu>Pb>Zn>Cr>Hg,污染的普遍性依次为(以背景值评价)Hg>Cd>Pb>Cu>As>Cr。 2、在研究的几种重金属元素中汞是污染程度最普遍的一个元素,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决定了汞污染有其特殊的规律,研究区土壤对汞的绝对环境容量很大,可相当大的接纳汞污染,干旱和半干旱区土壤是全球汞污染的储存库和缓冲器。 3、对金昌市四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工业园区、农业、居民、道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不同程度地造成研究区土壤中Ni、Cd、Cu、Pb、As的累积,极大地改变了土壤表生地球化学原有的元素组合特征,不同功能区达到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为工业土壤>农业土壤>住宅土壤>道路两侧土壤。累积量最大的元素为重金属的Ni、Cd、Cu和非金属的S、CI,Ni与Cu显著相关。 4、典型矿业城市—金昌市的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途径是以降尘沉降的方式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污染程度与风向和风速密切相关,背风向污染小,下风向污染大。土壤重金属以点源为中心呈扇形分布,浓度随着距离的增大呈负指数衰减。无论环境空气、自然降尘、蔬菜叶中的重金属含量都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还发现,重金属污染的范围主要通过沙尘暴的运移而扩大。 5、对污染地和对照地生长的蔬菜、小麦,以及鸡肉、鸡肾和重点人群头发中重金属含量的比对研究表明:镍在蔬菜和动物体内的累积能力大于铜和钴,肾脏可能是动物镍蓄积的主要靶器官,重点人群头发中Ni含量显著高于已报道的正常浓度。 6、金昌市重金属污染下的生态环境状况处在危机的边缘,水资源胁迫下的化学定时炸弹(CTB)已在研究区矿业城市中存在。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和由工业生产而形成的不断加剧的生产性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金昌市最为紧迫的发展和环境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防止结构性污染,构建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实现资本优势转换、推动非矿经济发展等,应该成为金昌市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对策和途径。 7、建立了污染生态检测溯源体系技术模型。溯源性是污染生态检测结果质量的最重要判据之一,溯源性决定了检测的可比性和有效性。就一国而论,所有的污染生态检测结果都应溯源于国家基准(或标准);就世界而论,则应溯源于国际基准(或标准)或相应的约定标准。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8-22 |
页码 | 162 |
源URL | [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506] ![]() |
专题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蒲瑞丰. 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重金属污染生态研究--以甘肃地区为例[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