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临泽边缘绿洲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芳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7-05-2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苏永中
关键词土壤肥力质量 演变特征 土地利用 边缘绿洲
其他题名Land use Effect on Soil Fertility Quality in Linze Marginal Oasis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中文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绿洲不断向荒漠扩展。当荒漠土壤开垦,为农业利用后,土壤质量的演变影响着绿洲功能的演进和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稳定性。而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壤质量的演变方向和程度。对荒漠土壤开垦利用后土壤性状演变的分析又是评价农业管理水平和揭示农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论文以黑河中游临泽新垦绿洲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荒漠土壤开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特征;不同开垦年限的风沙土和盐化草甸土土壤性状的演变特征和规律;以及边缘土地退耕还草后土壤碳氮的固存效应,为边缘绿洲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及绿洲生态系统的演变提供土壤学的解释,得出的结论如下: (1)荒漠戈壁土壤开垦利用6年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草地、林草间作地和林地)表层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为砂粒含量减小,粘粉粒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全盐量减小,表明土壤质量得以提高。与自然荒漠土壤比较,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积累表现为林地土壤>草地土壤>林草间作地土壤>农田土壤。由于化肥的施用,全磷和速效磷的变化农田土壤最为明显。 (2)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极低的风沙土开垦利用后,随着人为的灌溉和施肥,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由开垦前的0.82g/kg和0.10g/kg提高到15年后的9.63g/kg和0.67g/kg,粘粉粒含量开垦15年后为38.39%,比开垦前增加408%,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由开垦前的0.87mm增加到开垦15年后的3.41mm,表明土壤质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得以改善,风沙土逐渐向人为土壤演变,开垦后的最初10年间,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量线性增长。 (3)盐化草甸土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相对高于风沙土,但盐渍化严重。开垦利用后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粘粒从开垦前的9.18%增加到开垦30年后的12.93%,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从开垦前的1315.50mg/kg降至开垦30年后的240.84mg/kg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采取了工程、生物及农业措施来治理盐渍化,土壤全盐量明显降低,从开垦前的70.28g/kg减至开垦30年后的2.00g/kg,减小了97.15%,土壤理化性状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步改善。 (4)开垦耕种的风沙土和灰棕漠土有极低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退耕种植苜蓿后0~20cm 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了22.1%~27.8%,土壤有机碳的固存率平均为0.47 Mg/hm2﹒a,0~5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最大,提高32%~66%。退耕后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较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有更显著的变化,其分配比例增加,0~20cm土层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储量分别提高22.8%~42.7%和18.6%~57.6%,在0~5cm变化最大;在瘠薄耕地转变为多年生苜蓿地后土壤碳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颗粒有机碳的形成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更低的灰棕漠土比风沙土退耕后土壤碳、氮的增加更为明显。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80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683]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芳. 临泽边缘绿洲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