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芯微粒记录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徐建中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8-05-18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秦大河
关键词珠穆朗玛峰 东绒布冰芯 微粒 青藏高原 北大西洋涛动(NAO) 小冰期 Sr-Nd-Pb同位素
其他题名Microparticle record in the Mt. Qomolangma East Rongbuk ice core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中文摘要中亚广泛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冬春季在强冷空气的作用下,这些地区会形成频繁的尘暴天气,并通过大气输送,沉降到下游地区,甚至到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Duce等, 1981)。冰芯记录研究中,不溶性微粒的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微粒是大气粉尘沉降到冰雪表面的不溶解的部分,它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出历史时期大气粉尘的状况,且长序列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资料的建立对了解和认识气候的自然变率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喜马拉雅中段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钻取的两支冰芯(40 m 和108 m),以其中的不溶性微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青藏高原上近几十年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以及自小冰期以来(1500-1960 AD)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变化;并通过Sr-Nd-Pb同位素示踪了微粒来源。 40 m 冰芯微粒记录结果表明,1951-2001年微粒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微粒浓度一直低于整个时段的平均值。微粒浓度变化趋势和拉萨及中国北方气象台站记录的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具有一致性。究其原因,发现近几十年高原上风速减小可能是微粒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冬季(JFM)400hPa高度以下风速显著减小,同时在风速减小的区域,温度也显著降低。微粒浓度和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I)显著负相关。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近几十年NAOI逐渐升高可能是造成中亚地区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70年代后期,随着NAO增强,冬季高原南支西风环流增强,印缅槽加深,经向水汽输送增强,高原上降雪偏多,积雪深度的增加、范围的扩大及积雪覆盖日数的增加,使得积雪消融时消耗的热量增多,且雪反射太阳辐射,令高原表面气温降低,从而使得从地表向上输送的感热通量减少,导致高原上空对流层大气变冷,降温使得高原纬向压力梯度减弱,造成纬向风减小。 对108 m冰芯选取了167个样品进行了微粒浓度的测试,样品在1500 AD后分辨率相对较大,因此论文中主要分析了自1500 AD以来的微粒浓度记录结果。在过去500年,微粒高浓度出现在16世纪中期、18世纪、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期。10年平均微粒浓度变化和已经重建的历史时期的青藏高原南部的温度、整个中国的温度以及北半球的温度序列相比,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微粒浓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冰芯积累量的变化(降雨的替代指标)和温度序列呈现反相关关系,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达索普冰芯的研究中,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及其周围地区的气候变化在过去500年表现为暖干-冷湿类型。对这种现象解释论文中认为主要是由于西风环流的变化引起的。 另外,为了确定的东绒布冰芯中微粒的来源,文中利用Sr-Nd-Pb同位素示踪手段,研究了东绒布冰芯中微粒的来源。微粒样品共有8个,分为两部分---污化层和非污化层样品。对于非污化层样品由于样品量非常少,仅测试了Sr-Nd同位素比值。和收集的不同地点的同位素取值范围比较,发现冰芯污化层样品同位素的比值和局地粉尘同位素比值一致,可以判断出微粒来源于局地的环境(干涸的河谷、冰碛物及裸露的基岩等)。而非污化层样品的同位素比值明显区别于污化层样品中的同位素比值,和印度西北干旱区的结果接近,表明东绒布冰芯中微粒可能来源于印度西北部。但由于样品分辨率低,不排除部分微粒来源于其它粉尘源区的可能性。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110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735]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建中.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芯微粒记录研究[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