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人工固沙生态体系主要灌木生态适应对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冯丽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8-04-30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张景光
关键词油蒿 生长动态 个体大小 有性繁殖 繁殖构件 繁殖分配 生态适应对策
其他题名Ecological adaptation strategy of Artemisia ordosica, an excellent sand-fixing sub-shrub, in artificial vegetation area
学位专业生态学
中文摘要油蒿 ( Artemisia ordosica ) 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半灌木,对北方干旱区的沙地生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促进沙漠化过程逆转和保护荒漠区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工固沙生态体系中油蒿的生态适应对策,不仅有利于丰富植物生活史对策理论,还可以为制定维护固沙植被稳定性的管理措施提供生态学依据,这对于研究沙漠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物量收获法,对油蒿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动态、繁殖投入和繁殖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中了解油蒿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人工固沙体系建立后生境条件演变的反应,探索其适应沙漠这一特殊环境的生活史对策。主要结论如下: 1. 油蒿地上当年生各器官在生长季中的增长并不是同等量的,而是按一定的顺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物质增长分配中心,油蒿这种资源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是长期适应气温和水分的周期变化而形成的生长节律。 2. 油蒿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以及繁殖分配模式都与个体大小或年龄有关。地径在0.5 cm以上,年龄达到2龄的油蒿才可能开始繁殖,而在不同生境条件下,不同个体具体开始繁殖的时间也不完全一致;油蒿在一定个体大小或年龄范围内,随个体增大其营养枝、生殖枝的数量增多,生长和繁殖能力提高;油蒿的繁殖分配和花序的生物量分配都与个体大小或年龄间存在着抛物线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繁殖分配随着个体大小或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当达到高峰后又随着个体大小或年龄的继续增大而下降。 3. 固沙时间对油蒿的生长、繁殖能力以及繁殖分配模式都有一定的影响。随沙面固定时间的增长油蒿的营养枝、生殖枝的数量有所减少,生长和繁殖能力下降;繁殖分配也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沙面固定后油蒿出现衰退的内在原因。影响固沙区油蒿生长、繁殖以及繁殖分配模式的主导生境因子是灌木根层的水分状况。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77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764]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冯丽. 人工固沙生态体系主要灌木生态适应对策研究[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