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河套及其邻近地区旱涝变化及成因初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茜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5-05-0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李栋梁
关键词河套及其邻近地区 旱涝等级 气温等级 年代际异常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
学位专业气象学
中文摘要气候是人类及生物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选用河套及其邻近地区537年21个气象站的旱涝等级资料、近100年的西北气温等级资料以及近50年的75个测站5-9月平均气温、5-9月降水量资料,利用相关分析、EOF、线性拟合等方法分别分析了河套区历史和现代的年代际旱涝变化特征规律及其对太阳活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响应。同时,还利用了1960-2006年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分析了河套区7、8月旱、涝年的环流系统的特征。主要有如下一些结论: 从历史旱涝变化来说,河套及其邻近地区整体上呈现偏旱气候特征,旱涝等级的大值区在甘肃省中东部。该地区西部是稳定的干旱,东部常为旱涝相间,稳定性较差。该地区旱涝的空间异常类型主要有4种典型结构,即全区一致旱(涝)型;东南旱(涝)-西北涝(旱)反向型;西南旱(涝)-东北涝(旱)反向型;中部旱(涝)与东西涝(旱)反向型。在最近的530年中有19个年代的整体平均旱涝等级距平空间结构与上述4种类型相似。波谱分析显示,该地区旱涝等级总体存在准23a、准26a,准73a 和准100a的显著周期。 从近50年旱涝变化来说,河套及其邻近地区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呈南部降水多北部降水少,该区空间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型和西北—东南反向的特征;气温呈现纬向分布状态明显,南部气温高北部气温低,气温空间异常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两种形式。降水与气温的第一载荷向量场的大值区均在河套及其邻近地区内的中部地区(36º-37ºN,106º-109ºE),属于该区的气候敏感区。 河套及其邻近地区的降水与气温呈现很好的负相关,说明该区气温升高,降水相对减少;气温降低,降水相对增加。在1911-1950年期间该区呈冷湿——暖干——暖湿变化。近50a来,河套及其邻近地区气温呈升高的趋势,同时,该区的降水呈下降的趋势,说明该区近50年气候逐渐暖干化。 初步分析认为:河套及其邻近地区的旱涝等级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虽然在长的时间尺度上相关不显著,但在30年时间尺度上的相关在某些时段则表现的非常显著,而且在不同的时间段两者的变化趋势几乎可以完全相反。在呈现正(负)相关的时候,太阳活动是由弱(强)—强(弱)—弱(强)的变化的同时,该区是由干旱(多雨)—多雨(干旱)—干旱(多雨)的变化。当冬季(12-1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加强(减弱)的时候,夏末秋初青藏高原东部、甘肃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地区容易出现多雨(干旱);反之亦然。 河套及其邻近地区的100hPa高度场,表明7、8月南亚高压的中心强度相对强的时候,该区容易出现多雨;500hPa高度场分析,表明8月副热带高压强(弱),该区容易出现多雨(干旱)。大气水分含量最多的地区在河套区东部。该区7、8月出现多雨(干旱),西南季风强(弱),偏南风、偏西风的水汽输送强(弱)。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66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793]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茜. 河套及其邻近地区旱涝变化及成因初探[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