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度日因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崔玉环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9-05-12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导师 | 叶柏生 |
关键词 | 冰川 消融 度日因子 乌鲁木齐河源 物质平衡模型 |
其他题名 |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Positive Degree-day Factors on the Glacier No.1 at the headwaters of the Urumqi River, Tianshan, China |
学位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中文摘要 |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2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向暖湿转变,大部分冰川表现出了减薄退缩的趋势。因此,物质平衡及其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响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度日模型是估算冰川消融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度日因子是该模型的重要参数,反映了单位正积温产生的冰雪消融量,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不同模型模拟冰雪消融过程的精度有较大影响。 本研究选择已有近50年物质平衡观测资料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l号冰川作为研究冰川,利用资料较全的1983-2004年间详细的逐月物质平衡花杆观测资料,大西沟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了1号冰川各花杆点度日因子,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气候变化与冰面特性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和物质平衡与度日因子对温度梯度的敏感性,并用分布式度日物质平衡模型和单因子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了1号冰川物质平衡值,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时间尺度上,夏季各月度日因子都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且8月份度日因子最大,7月的次之,6月份的最小,即夏季度日因子逐月间具有明显波动;融雪度日因子年际变化不大,介于3.12-7.71 mm•°C-1 •d-1之间;融冰度日因子随年际变化有增加趋势,且这种增加趋势在冰川中下部要比上部明显,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冰面特性随时间变化引起的,冰川上部主要是积雪,特性随时间变化较小,而中下部的冰面,由于冰川退缩过程中冰面污化程度加重,导致冰面特性变化较大。 第二,在空间尺度上,度日因子随海拔升高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在冰川中下部明显大于上部;最大度日因子值都出现在西支末端处,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冰川冰面特性空间差异引起的。 第三,气候变化和度日因子的变化对物质平衡影响的估算结果表明:2000-2004年与1983-1989年两个时段相比,1号冰川东、西支夏季物质平衡变化量分别为-240mm和-290mm,其中气候变化直接引起的变化量为-206mm和-175mm, 其对冰川加速消融的贡献率分别为86%和60%,冰面变化间接引起的消融变化量分别为-34mm和-115mm,在冰川退缩过程中的贡献率分别为14%和40%。 第四,气候变化和冰面特性变化对冰川消融的影响的估算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冰川消融变化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气候变化引起的消融变化量波动不大,而冰面特性改变引起的消融变化量逐渐减小至零,也就是说高海拔地区的消融变化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冰面特性变化对消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冰川中、下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海拔地区几乎为积雪覆盖,冰面特性几乎没有变化,消融变化只取决于气候条件;而低海拔区消融量变化是气候和冰面特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冰川退缩过程中冰面污化程度加重等原因,使得冰面特性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最后,运用分布式度日物质平衡模型和单因子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1号冰川1983-2004年的物质平衡值,与实测资料相比,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78,结果表明分布式度日物质平衡模型的模拟精度远高于单因子度日物质平衡模型。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8-22 |
页码 | 71 |
源URL | [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842] ![]() |
专题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崔玉环.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度日因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9.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