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中国北方干湿气候界线波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杨建平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1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导师 | 刘连友 |
关键词 | 中国北方 干燥度指数 干湿气候界线 波动 |
中文摘要 | 本文利用我国北方1951—1990年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资料,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并据其将我国划分为干燥区(D < 0.20)、半干燥区(0.20—0.50)和湿润区(D > 0.50),D = 0.20为干燥半干燥分界线,D = 0.50为半干燥湿润分界线。近40年我国干湿气候波动显著,区域差异大:40年波动幅度东北区为22.6—316.6km,气候具有变干趋势:华北区为42.8—265.3 km,气候也具有变干趋势,且比东北区严重;西北东部为31—359.4 km,气候稍变湿;青藏东南部为44-209 km,气候具有显著变湿趋势。半干燥区是湿润区与干燥区之间的过渡区,是我国季风的边缘地带,也是环境变化的敏感区。40年来干湿气候界线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当干湿气候界线同时向西向北移动时,我国北方气候就变的相对湿润;当同时向东向南移动时,气候就变的相对干燥;当干湿气候界线东西、南北相异移动时,气候的干燥程度就介于二者之间。气候界线的波动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干燥半干燥分界线和半干燥湿润分界线在极端湿润年和极端干旱年的波动幅度由东北向西北递减。干燥半干燥分界线40年波动的最大幅度东北区为995km,华北区为1143km,西北东部为248km,黄河上游为99km,青藏东南部为451km;半干燥湿润分界线40年波动的最大幅度华北区为954km,西北东部为427km,黄河上游为135km,青藏东南部为797km。气候界线在极端湿润年和极端干旱年的波动幅度由东北向西南递减,主要是由于东南季风的影响由东向西南越来越小的缘故。青藏东南部由于受西南季风的显著影响,气候界线的波动幅度又增大。在正常年份,半干燥湿润分界线基本上位于35°N附近,因此35°N线是我国干燥气候区与湿润气候区的一条重要分界线。近40年来我国干燥区和半干燥区气候变干,干湿气候界线整体向东南移动,300mm年雨量线成为干燥半干燥分界线;700mm年雨量线成为半干燥湿润分界线。近40年我国北方降水量和蒸发量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且区域差异性大。东北区50年代降水偏多,60—70年代偏少,80年代又增加。蒸发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基本呈反相关。50—70年代一直增加,80年代显著减少。40年来东北区降水量有减少趋势,而蒸发量具有增加趋势。华北区50一60年代降水偏多,70一80年代降水偏少。蒸发量变化与降水量相同。50一60年代蒸发量偏大,70—80年代偏小。40年来华北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均在减少,但降水量的减少速度大于蒸发量。西北东部50年代降水偏少,60年代显著增加,70年代相对减少,80年代降水量又增加。50年代蒸发量偏大,之后波动式减小。总之40年来西北东部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不太显著,蒸发量有减小趋势。青藏东南部从50年代以来降水一直增加,而蒸发量从60年代以后一直减小,40年来青藏东南部降水量显著增加,蒸发量显著减小。平均来说,近40年我国干燥半干燥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均在减少,但降水量的减少速度大于蒸发量的减少。气候系统是由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冰冻圈和陆地圈组成的复杂巨系统,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既受气候系统内部诸因子变化的影响,又受外界因子的影响,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8-22 |
页码 | 52 |
源URL | [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913] ![]() |
专题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杨建平. 近40年中国北方干湿气候界线波动[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