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宇地磁耦合假说”在地球系统演化中的作用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柳艳香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2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汤懋苍
关键词宇地磁耦合假说 地球系统演化 青藏高原隆升 夷平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中印缅热点 东亚气候变化
其他题名A Role of Cosmic-Geomagnetic Coupling Hypothesis in Evolution of Earth's System
中文摘要本论文围绕着"宇地磁藕合假说",讨论了10~9-10~0年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阐述了10~9~10~8年大冰期的成因及其与造山运动的关系;模拟了10~7~10~6年青藏高原的隆升、夷平过程及海平面变化与地磁极性倒转的关系;提出了地磁强度变化周期与米兰柯维奇周期是否是一种巧合(10~5~10~4年);利用△14C和太阳黑子周期一长度(scL)资料计算分析了中国东部气候(10~3~10~2年)的变化;发现了中印缅热点强度的年代际变化(101年)及地球系统的1-0幂变化与宇地磁藕合密切相关,并得出了如下结论:1.青藏高原的隆升、夷平过程与地磁极性的变化密切相关。地磁极性强正向期刘应着高原的强隆升阶段,而一长反向期则对应着高原的夷平时期;20Ma至今共有3次短而急的突升期,具有突变性质,其间的夷平期则表现为缓降而漫长的渐变过程。同时一,地磁极性的强或次强正向期总是对应着低海平面期,反之,地磁极性的长反向期则对应着高海平面期,海平面突变比地磁极性的突变平均要滞后0.8-1.0Ma。2.青藏高原隆升达到某一临界高度,就会使气候环境发生突变。高原曾有三次达到了凝结高度:20MaB.P、10MaB.P.及2.5MaB.P.至今,形成了3 个典型的季风气候期。3.地磁场强度的变化亦有2万年、4万年及10万年左右的周期,而米兰柯维奇理论无法解释南北极地区气候变化基本同相的事实,也无法解释70力"年来高原出现过的3次冰期,宇地磁藕合假说似乎也适合万年尺度的地球系统演化。4.用2500年来SCL资料较好地模拟了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对竺可祯曲线中有争议的时段也能给予较好的描述,如300aA.D.的暖湿时期,后唐时期气候渐冷及IOSOaA.D-1150a A.D的小气候适宜期等。对小冰期三个寒冷时期刻划地更为详细,尤其II、III寒冷时期被分别划分为3个寒冷时段,较准确地反映了中国东部气候变化的详细状况。5.中印缅热点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与太阳活动、地球自转、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其影响关系可示为:太阳活动增强(减弱)一地球自转加快(减慢)→热点区地震活动活跃(平静)→CIB热点活跃(沉寂)→气候增暖(变冷)。6.热点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东亚区域降水场的分布有以热点为中心,多少雨带相间、等距的圆形分布的特征;热点区强热脉冲具有准半年韵律,它对江淮流域的强降水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7.中国西部冬季扰动源祸的位置分布对夏季雨带的分布具有支配作用。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87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937]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柳艳香. “宇地磁耦合假说”在地球系统演化中的作用[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