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期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特征及其与积雪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初探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高荣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3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导师 | 韦志刚 |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季节性冻土 多元回归分析 小波分析 短期气候变化 |
中文摘要 |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上72个气象站的逐日积雪深度资料、逐日冻结上限和冻结下限资料、气温资料、地面0cm温度资料、10m高度的风速资料、降水资料、NCEP2.5*2.5度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全国160站的降水资料,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变化特征、高原季节性冻土与积雪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高原季节性冻土在青藏高原南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东部冻结晚、解冻早、最大冻结深度和累积冻结深度浅、冻结日数短;在藏北高原和黄河源区和青海北部冻结晚、解冻早、最大冻结深度和累积冻结深度深、冻结日数长。高原季节性冻土从1981-1999年总体呈退化趋势。高原积雪与高原季节性冻土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间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高原积雪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高原季节性冻土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对高原积雪的影响都很重要,而季节性冻土主要依赖于温度发生变化。高原积雪对季节性冻土的保温作用可能是积雪和季节性冻土之间关系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NCEP地面感热资料与根据地面站资料计算的地面感热在夏季的变化是基本一致的。解冻早年,高原地面热源偏低,抑制了青藏高原的上升运动,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但偏南,它们共同造成了我国华南地区的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多;相反,解冻晚年,高原地面热源偏高,增强了青藏高原的上升运动,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但偏北,造成了华南地区降水减少,黄河一长江之间降水增加。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8-22 |
页码 | 45 |
源URL | [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955] ![]() |
专题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高荣. 二十世纪后期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特征及其与积雪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初探[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