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典型地区农户生态经济行为分析与调控对策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马永欢 |
学位类别 | 硕士 |
答辩日期 | 2004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导师 | 樊胜岳 |
关键词 | 沙漠化地区 农户 生态经济行为 生态保护政策 调控对策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the Eco-economic Behavior of Households and Regu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Representative Desertification Are |
中文摘要 | 土地沙漠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具有威胁力的环境问题之一,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急需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反思严峻的土地沙漠化问题,无可否认农户非理性的经济活动是产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成因,农户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破坏性对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基于总结前人研究治理土地沙漠化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沙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当前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应当坚持以调动农户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和保护农户经济利益不受损害的原则下,着重解决以制度设计为核心的治理思路。这篇论文把民勤、盐池和达茂旗三县作为沙漠化地区的典型代表,采用访谈式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农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搜集了相关资料。就农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所造成的草场退化、沙化和土地沙漠化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户对待环境问题的行为选择特征和行为选择方式,阐述了农户经济行为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从农户的经济行为动机角度出发,提出农户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模型,并就不同土地使用制度条件下农户生态经济行为模式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紧密结合民勤县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围栏封育、禁牧休牧、舍饲圈养、结构调整、移民搬迁”等生态保护政策,对该县生态治理政策在农户中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正是农户维护自身利益的外部反映。同时,对紧张的生态需水、移民过程中发生的返程现象和广大农户的生态治理意愿进行了探讨。以环境经济学有关的“公共地的悲剧”、“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作为沙漠化地区建立治理沙漠化政策的理论基础,对沙漠化地区建立的政策措施进行了细分,这些政策主要是指制度。在正式制度方面着重明晰土地所有权,延长土地承包期,深化草场使用制度改革,建立草场有偿流转机制,加强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实行用水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并对建立阶梯式生态补偿制度的内涵、原则、具体内容、补偿强度和加强干部的监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非正式制度领域,主要是改变农户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广种薄收的价值观念,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使沙漠化地区逐步走生态经济型循环之路,从而探寻出既能有效防治土地沙漠化,又能保证农户预期收入不断增长的“双赢式”的生态经济学治理方式。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3-08-22 |
页码 | 64 |
源URL | [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1995] ![]() |
专题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马永欢. 沙漠化典型地区农户生态经济行为分析与调控对策[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