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忠峰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王一谋
关键词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遥感 农业结构调整
其他题名Land-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Study of Yulin District
中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诸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的蔓延、酸雨的频繁发生、土地退化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全球环境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U)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便蓬勃兴起。本文通过对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带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利用TM影像获得1986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图,对15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连续多年NOA刀AVHRR和VEGETArloNNDVI资料对榆林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并对NDVI有直接影响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多年统计资料对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在土地利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从1986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景观结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看,榆林地区未利用地和沙地减少明显,草地、耕地林地增加;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草地变耕地,耕地变草地为主要转化形式。景观结构变化反映出未利用地分布的离散化和破碎化,草地、耕地、林地斑块面积增大,连通性更好。充分表明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治理的成绩。(2)从NOAA和vEGETAIONNDVI连续多年变化分析反映榆林地区植被活动明显增强。尽管1997-2001连续五年大旱,NDVI明显减小,但总体上仍没有影响增强的趋势。空间变化表明以草地为主的北方风沙草滩区植被活动增强明显,变化平缓。而以耕地为主的南方丘陵沟壑区植被活动增强微弱,且变化幅度大。说明风沙草滩区植被恢复状况比丘陵沟壑区要好。(3)榆林地区50年来气温呈增加趋势,降雨量减小。50年间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最后十年间。从与NOAA/AVHRR资料一致的时段看,气温增加趋势、降雨减小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1997年-2001年连续5年大旱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气温增加主要集中在植被生长季节,导致植被生长期延长。(4)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分析显示榆林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缎尽管人口比建国初增加了两倍,但仍然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生产、畜牧业生产取得明显成绩,水土保持取得明显成效。但相对于全国来说仍属于落后地区,'三农,问题表现突出,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比全国平均水平还大。在土地利用开发方面各方利益不一致,矛盾突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和"三农"问题。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111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2039]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忠峰. 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