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冰川编目空间集成和基于陆地卫星的冰川编目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吴立宗
学位类别硕士
答辩日期2005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导师李新
关键词冰川编目 系统集成 综合统计 冰川遥感 误差分析
其他题名China Glacier Inventory Information System and Landsat Imagery Based Glacier Inventory
中文摘要从1979-2002年,我国按照国际冰川编目规范全面系统的对境内冰川做了编目,共出版《中国冰川目录》12卷21册,包括冰川分布图约130幅。为了方便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建库工作。在数字化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查,并对部分印刷类错误进行了更正,聘请冰川编目的专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严格的验证和审核。最终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境内共有冰川46252条,冰川面积59402.60k式冰储量5594.9428k扩。数字化后的数据,利用数据库和G工S技术进行了空间集成,将《中国冰川目录》中的冰J!!属性数据与从冰川分布图获得的冰川矢量数据,通过冰川编码进行严格的对应。对中国冰川空间集成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利用VB和ESRI的MaPObject开发包实现了单机版的冰川属性的浏览、查询和简单统计功能,空间数据的浏览(放大、缩小和平移)、查询和简单统计功能;用ArcSDE和Arc1MS实现了基于网络的冰川分布图在互联网上浏览。根据最新的冰川编目数据,对全国和一级流域的冰川大小及其数量特征、冰川长度及其数量特征、冰川朝向及其数量特征、冰川编目参考资料比例尺及时间跨度分别做了统计。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在冰川变化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我国在塔里木河流域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冰川编目都大量的使用了遥感技术。在这些遥感数据中,以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的应用最为广泛,作者对基于Londsat遥感数据的冰川制图做了回顾,阐述了基于landsat的冰川制图的一般流程和制图方法,讨论了制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作者认为虽然己经发展了很多种冰川制图的方法,但对于大范围的冰川编目,由于冰川表面和周围环境的复杂性,特别是冰川表碳的影响,人工辅助的半自动冰川解译是目前冰川编目中精度最高的方法,解译过程中冰川学专家的指导也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在遥感数据处理和冰川解译的过程中存在各种误差,基于遥感数据成果讨论冰川变化时,在不进行误差分析的情况下,仅仅使用不同时期冰川面积的变化来推断冰川前进或倒退存在不确定性。由于1979一2002年的冰川编目采用的方法和目前进行的冰川编目不同,两次冰川编目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不同时期冰川面积的比较应该首先使用不确定性因素少的冰川进行比较。小规模的冰川对气候响应更加灵敏,冰川长度、冰舌(或者是消融区)和冰川厚度的变化更能反映出冰川随气候的变化,但是这些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也越高,在进行分析时也越应该注意。为了促进冰川编目成果的应用,同时为了利用大量的遥感数据,如Landsat、ASTER、CBERs、SPOT、IKONOS和Quickbird等,经济快捷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冰川编目,将不同方法和不同时期获得的冰川编目成果进行比较和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作者提出建立一个"中国冰川变化监测系统",并进行了概念化设计。该系统由冰川数据库系统、冰川编目数据处理系统和冰川编目成果应用系统3部分组成,冰川数据库系统负责收集和整理不同时期、不同比例尺和分辨率、不同类型的冰川编目成果数据、冰川编目基础底图数据和冰川应用辅助数据;冰川变化分析系统应用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自动或半自动的进行数据处理、冰川边界提取、冰川属性添加和不确定性分析,并分析最终的冰川变化情况;冰川变化应用系统则通过枷S协议和移动GIS等WebGIS技术,让用户可以室内或野外通过互联网终端或移动终端浏览和下载冰川数据库系统集成的数据。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3-08-22
页码82
源URL[http://ir.casnw.net/handle/362004/22052]  
专题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_研究生学位论文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立宗. 中国冰川编目空间集成和基于陆地卫星的冰川编目[D].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