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国特有三种金线鲃鱼类昼夜节律行为及活动强度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郑秋旸
答辩日期2017-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杨君兴
关键词金线鲃 洞穴鱼类 昼夜节律 活动强度 温度 Sinocyclocheilus Cavefish Circadian Rhythm Activity Intensity Temprature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学位专业动物学
其他题名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f circadian rhythm and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ree cavefishes in the Chinese endemic genus of Sinocyclocheilus
英文摘要

 节律性是生物生存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中昼夜节律最为常见,是生命为适应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日常生活节律。由于昼夜交替,对大多数生物而言,昼夜节律主要表现为夜伏昼出(日行性)和昼伏夜出(夜行性)两种。然而在地球上有一类特殊的洞穴生物,它们终年生活在黑暗无光的洞穴之中,由于光照不再是刺激或制约的因素,其昼夜节律将表现如何?活动强度会如何变化?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态学、行为学我们仍知之甚少。

洞穴鱼类是适应洞穴生活最为成功的类群之一,在进化生物学、比较生理学研究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中国作为世界上洞穴鱼类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其整体研究却相对匮乏。特别是中国特有的这些洞穴鱼类在行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

本研究通过自行设计的鱼类昼夜节律视频采集装置,利用行为学视频分析软件,采用视频轨迹追踪技术,以生活于地表水体的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半洞穴生活的犀角金线鲃(S. rhinocerous)以及完全洞穴生活的安水金线鲃(S. anshuiensis)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了不同光周期下和温度条件下三种实验鱼类的昼夜节律和活动强度,主要结果如下:

1.滇池金线鲃在12L:12D、24D和24L的人工光周期条件下,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其中晨昏时段活动强度为峰值,在12D:12L人工光周期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整体活动强度24D组最高。

犀角金线鲃在12L:12D人工光周期中表现出极弱的昼夜节律,且夜间活动强度略高于昼间。在24D、24L和12D:12L光周期中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

安水金线鲃在四个组别中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均沿鱼缸底部和边缘的缓慢持续游动,游动速度非常缓慢,极少出现快速游动的行为,活动强度极低,显著低于前述两种,其中在24D组中活动强度最高。

2.滇池金线鲃在低温组(15℃/12L:12D)中表现出白昼时段活动强度的整体下降,晨昏两个活动高峰的活动强度有较显著的下降,白昼和夜间活动振幅趋于平缓,但整体昼夜节律依然稳定。犀角金线鲃在低温组(15℃/24D)中没有表现出昼夜节律,活动强度略有下降。安水金线鲃在低温组(15℃/24D)中也没有表现出昼夜节律,活动强度略有下降。本研究为中国洞穴金线鲃属鱼类节律退化现象提供了行为学数据的证据,也为今后其人工养殖、繁育和物种保护等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科主题生物学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kiz.ac.cn:8080/handle/152453/12484]  
专题昆明动物研究所_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_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昆明动物研究所_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郑秋旸. 中国特有三种金线鲃鱼类昼夜节律行为及活动强度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7.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