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表皮样囊肿adc值的测量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吴光耀1; 雷皓2; 孙骏谟1; 田志雄1; 黄雄1; 胡浩1 |
刊名 | 实用放射学杂志
![]() |
出版日期 | 2006 |
卷号 | 22期号:9页码:1028 |
ISSN号 | 1002-1671 |
英文摘要 | 目的 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Ecs)的DWI特征,评价"T2 shine-through"效应.方法 手术病理证实15例Ecs,其中3例术后复查残留.测量Ecs、深部脑白质、脑脊液(CSF)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DWI与FLAIR对病灶的显示.结果 (1)15例病灶DWI均呈高信号,ADC值(0.80~1.23)×10-3mm2/s,平均(1.05±0.14)×10-3mm2/s:深部脑白质ADC值(0.74~1.09)×10-3mm2/s,平均(0.88±0.09)×10-3mm2/s;CSF的ADC值(2.98~3.78)×10-3mm2/s,平均(3.31±0.21)×10-3mm2/s;Ecs的ADC值低于CSF(P<0.001),高于脑白质(P=0.005),与脑灰质近似.(2)15例病人中,在FLAIR上6例病灶轮廓清楚,DWI上12例病灶轮廓清楚,对病灶轮廓勾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χ2值5.00).(3)5例复查病人中,2例DWI上没有显示高信号病灶,3例病变区小的高信号病灶.结论 颅内表皮样囊肿ADC值降低不明显,与DWI高信号不匹配,是由于增强T2效应.DWI能最好的显示病灶,对小病灶检测、术后评估优于其它成像序列.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wipm.ac.cn/handle/112942/18875]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武汉大学 2.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吴光耀,雷皓,孙骏谟,等. 颅内表皮样囊肿adc值的测量[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9):1028. |
APA | 吴光耀,雷皓,孙骏谟,田志雄,黄雄,&胡浩.(2006).颅内表皮样囊肿adc值的测量.实用放射学杂志,22(9),1028. |
MLA | 吴光耀,et al."颅内表皮样囊肿adc值的测量".实用放射学杂志 22.9(2006):102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