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中药黄芪有效成份的研究 Ⅰ.多糖体的分离、性质及其生理活性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方圣鼎; 陈嬿; 徐小异; 叶淳渠; 翟世康; 沈美玲
刊名有机化学
出版日期1982-03-02
期号01页码:26-31
关键词多糖 黄芪 分离 特性 生理活性。
文献子类Article
英文摘要从内蒙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根的水提液中分得三种多糖:黄芪多糖Ⅰ,Ⅱ及Ⅲ。经玻璃纤维纸电泳及Sephadex G-150凝胶过滤表明为均一体。黄芪多糖Ⅰ是杂多糖,由D-葡萄糖、D-半乳糖和L-阿拉伯糖组成。其克分子比为1.75:1.63:1此外还含痕迹量的五碳糖,经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葡聚糖在Sephadex G-75凝胶层析所标定的曲线上求得其平均分子量约为36300,比旋度为正,[α]_D~(30.5)+101.5(H _2O)。黄芪多糖Ⅱ及Ⅲ均为D-葡聚糖,其平均分子量分别约为12300和34600,比旋度亦为正,分别为[α]_D~(30.5)+170.8(H_2O)和[α]_D~(26)+177.6(H_2O)。黄芪多糖Ⅱ及Ⅲ经过碘酸氧化及Smith降解结果,除了产生大量的赤藓醇外,还产生丙三醇,这个结果表明两者的组成除含少量α-(1→6)-D-葡萄糖缩合键外。主要是α-(1→4)-D-葡萄糖的缩合键。 APS是水提取液中所分得的均一多糖部位,主要由黄芪多糖Ⅰ及Ⅱ组成,在小鼠上具有广泛的各种负疫作用,能增加小鼠脾脏的重量及细胞数,增加小鼠脾脏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和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若将黄芪多糖Ⅰ及Ⅱ分别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多糖Ⅰ能增加脾脏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多糖Ⅱ作用与多糖Ⅰ相似,但较弱;而多糖Ⅲ则没有作用。
语种中文
源URL[http://119.78.100.183/handle/2S10ELR8/271851]  
专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方圣鼎,陈嬿,徐小异,等. 中药黄芪有效成份的研究 Ⅰ.多糖体的分离、性质及其生理活性[J]. 有机化学,1982(01):26-31.
APA 方圣鼎,陈嬿,徐小异,叶淳渠,翟世康,&沈美玲.(1982).中药黄芪有效成份的研究 Ⅰ.多糖体的分离、性质及其生理活性.有机化学(01),26-31.
MLA 方圣鼎,et al."中药黄芪有效成份的研究 Ⅰ.多糖体的分离、性质及其生理活性".有机化学 .01(1982):26-3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