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非甾体抗炎药肝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作者李妍; 任进
出版日期2007-08-01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物 肝脏毒性 肝脏损伤机制
卷号21
页码1
英文摘要目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热的功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越来越多的临床案例表明 NSAIDs 可以引起肝脏损伤,具有肝毒性,但其肝损伤的机制并不明确,因此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肝损伤机制比较重要。方法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使用体外梯度离心得到的肝脏线粒体进行研究。结果二苯胺(Dpa)无法引起线粒体的肿胀,对于线粒体内 Ca~(2+)的维持和积累以及线粒体膜电位 (MMP)的影响都不大,但是能够引起线粒体活性氧(ROS)的释放及 GSH/GSSG 比值的下降,推测其引起肝脏线粒体的损伤可能与 ROS 和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关。双氯芬酸钠(Dcf)可以引起线粒体的肿胀,对线粒体内 Ca~(2+)的维持和积累也有一定的影响,会引起 GSH/GSSG 比值的下降,但是对 MMP 和 ROS 释放影响不大。推测其引起肝脏线粒体的损伤可能与线粒体通透性改变(MPT)、线粒体内 Ca~(2+)及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有关。托灭酸(Tol)可以引起线粒体的肿胀,对线粒体内 Ca~(2+)的维持和积累也有一定的影响,能够诱导 ROS 的释放和引起 GSH/ GSSG 比值的下降,但是对 MMP 的影响不大。推测其引起肝脏线粒体的损伤可能与 MPT、ROS、线粒体内 Ca~(2+)及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都有关系。结论二苯胺,双氯芬酸钠和托灭酸诱发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 MPT 及 ROS、线粒体内 Ca~(2+)及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但是3种药物引起肝脏线粒体损伤的机制各有不同。
会议录2007年全国药物毒理学会议论文集
文献子类Article
语种中文
源URL[http://119.78.100.183/handle/2S10ELR8/267489]  
专题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上海 201203, 中国.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妍,任进. 非甾体抗炎药肝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C]. 见:.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