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地质灾害胁迫的多尺度社会经济恢复力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田丛珊
答辩日期2019-07-01
授予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成都
导师方一平
关键词地质灾害 多灾胁迫 社会经济恢复力 生计恢复力 西南山区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其他题名Multi-scale stud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ilience under geological hazards
英文摘要地质灾害是困扰易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难题,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更为突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形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规模和灾情不断上升,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提升易灾地区的社会经济恢复能力,已经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灾前内在条件、灾害应对能力、灾害适应能力、灾害暴露度和脆弱性5个维度构建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框架,以地质灾害极为突出的四川省安宁河谷区7县市以及地处岷江上游的都江堰市为案例区,综合考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类型,开展县域、社区和农户尺度的恢复力研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障碍度模型和有序Logit模型等统计分析模型,揭示不同尺度恢复力的主控因素,并据此提出各尺度社会经济恢复力的提升路径和适应性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案例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时空特征。1990-2016年,研究区暴发规模以上地质灾害共计800余次,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质灾害爆发频率急剧增加,滑坡灾害增加最为明显。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看,2000-2007年较1990s明显降低,泥石流和崩塌灾害表现尤为突出,表明21世纪初期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然而2008-2016年间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重显著增大,反映出因汶川地震导致的地质灾害暴发规模和频率均显著增强,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从空间上看,都江堰市在汶川地震之前的灾害暴发频率明显低于安宁河谷区,而汶川地震后显著高于安宁河谷区的各县市。(2)县域尺度社会经济恢复力的时空特征。自2000年以来,安宁河谷区的社会经济恢复力波动较大,2000-2002年、2004-2011年和2012-2014年为明显的波动增强期。地处安宁河谷区中部的西昌市恢复力水平最高,南部的会理县、会东县和宁南县居中,北部的冕宁县恢复力水平最低。除冕宁县外,其余县市的社会经济恢复力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劳动力占比、医疗条件和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是影响该地区恢复力水平的关键因素。而都江堰市的社会经济恢复力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究其原因,人均GDP、基础设施投资指标显著影响灾前内在条件;移动电话普及率和劳动力占比指标对灾害应对能力的影响最大;灾害适应能力维度显著受居民现金收入、开展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的隐患点百分比、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影响。(3)典型社区的社会经济恢复力差异。对都江堰市南岳村、冕宁县鲁坝村和德昌县大村村3个典型社区的社会经济恢复力评估结果表明,尽管各典型社区的恢复力水平总体上差异不明显(南岳村略高,鲁坝村次之,大村村最低),但恢复力各维度的差异显著,表现为南岳村的灾前社会经济条件、灾害应对能力和灾害暴露度最高,大村村的灾害适应能力和脆弱性最高。灾害应对能力对各社区社会经济恢复力的贡献度均为最低;鲁坝村的灾前社会经济条件、灾害适应能力贡献度最大,而大村村和南岳村受灾害暴露度和灾害脆弱性的影响最显著。交通条件、人均收入、居民受教育程度、女性劳动力占比、恩格尔系数、灾害点和隐患点治理等指标是制约社区恢复力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4)典型社区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差异。农户生计恢复力与社区恢复力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即社会经济恢复力水平较高的社区,其农户生计恢复力水平也较高。对不同类型农户而言,生计恢复力水平表现为非农户﹥兼农户﹥纯农户﹥补贴户。纯农户和补贴户参与灾后救援志愿服务的意愿以及防灾减灾培训活动的实际参与度均较高,但防灾减灾知识的理解程度却最低,兼农户和非农户与之相反。有序Logit模型结果显示,劳动力占比、初中以上人口占比、医疗费用占比、教育费用占比、灾害风险认知等指标是影响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因素。(5)多尺度的恢复力提升策略。县域尺度上,建议在提高地方经济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地区财政赤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强防灾减灾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应对突发灾害的风险意识。就社区尺度而言,建议完善灾害防御体系以及安全网络的构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并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强社区间的信息沟通能力与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的力度。对农户尺度而言,建议促进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改善;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用差异性的应对与适应策略,倡导农户生计方式的多元化。
语种中文
页码160
源URL[http://ir.imde.ac.cn/handle/131551/33972]  
专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_山区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丛珊. 基于地质灾害胁迫的多尺度社会经济恢复力研究[D]. 成都.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